美能源頻向中國民企示意 海外尋油難跨政策門檻
2009-1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關鍵詞:民營油企 美國石油
國內民營油企仍在弱勢中求存
隨著自有資本實力的增強,中國民營石化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我國成品油供給的一支重要力量。據權威部門的最新統計,截止到目前,國內加油站數量達到114860家,其中民營加油站達到59085家,占總數的50%以上;成品油批發企業數量已超過2000家,其中民營批發企業達到563家。
不過,民營油企的弱勢地位仍難改變。山東晨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仲毅說,民營油企的發展主要受制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原料制約。長期以來受國家政策影響,民營石化企業獲得國家原油配額少得可憐。就山東地煉而言,原油、燃料油總加工能力近6000萬噸/年,而指標只有179萬噸/年,沒有進口原油資質,只能進口燃料油加工,原料嚴重不足,就會出現設備閑置和行業虧損。二是把燃料油當成品油征稅生產成本增加。民營石化企業受經營權、原油進口資質的制約,只能進口燃料油加工。燃料油作為加工原料,收率低于原油,最高為60%至65%,稅率按成品油征收,成本直接增加35%。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認為,國家近年來連續出臺一系列解決民營石油企業生存與發展困難的政策和文件,但由于體制性和行業壟斷問題,這些政策沒有徹底落實。他說,“目前部分民營企業由于油源困難,供應不足,企業在無奈的情況下退出成品油流通市場,有的賣掉,有的租賃給國有大公司,可以說是面臨著‘寒冷的冬天’。”
一方面,不少民營企業認為在國內發展步履維艱,另一方面,美國等海外產油國又不斷釋放引資信號。按理說,中國民營油企走出去應該是順理成章了,許多民營油企也在宣稱要走出國門了。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民企海外尋油:望梅止渴者多,身體力行者少
世界杰出華商石油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張磊強調指出:“美國政府在石油領域一直采取看緊中國的國有石油企業而鼓勵中國民營企業進入的政策。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下,美國的大中型石油公司大多數都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了近海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之中,無暇顧及大量的中、小型油區的開采,使現在進入美國投資石油天然氣具備了低成本和低門檻的機會。”
門檻雖低,但步子未必好邁。山東晨曦集團是一家注冊資本5.5億元,有著3000名職工的民營油企,業務涵蓋國際貿易、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石化制品等多個領域。董事長邵仲毅說“現在到海外拿油的成本應該是很低的,商務部不久前也公布了新的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赴國外投資管理辦法》,但我想的是,我出去搞油田,這些油怎么能拿回來?我沒有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資質,在國外生產完了也運不回來,國內的設備照常吃不飽。國家近幾年對民營油企政策有所放開,但落實起來太難了。我連續幾年申報原油成品油的進口資質,光材料都快裝滿一屋子了,但到現在也沒有音信。”
他向記者透露,他近幾年俄羅斯、柬埔寨、越南等國都去考察過,光越南就去過五六次,但目前沒有實質性的合作。“要在國外開采石油或者建煉油廠,生產的原油和成品油只能就地賣掉,只有把燃料油運回來給自己用。而在國外銷售還得建銷售網絡,成本太高而且風險太大,況且外國的石油政策變化也難以預測,所以遲遲不敢出手海外投資。”
上海鵬盾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銷售收入達到七八億元的民營油企,總經理傅炳榮稱,自己根本不會考慮去海外投資。“現在國內企業去海外找油還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一些國有大企業在海外找油還步履維艱呢。投資海外不僅要精通當地的產業及法律政策,還需要國內有相應的鼓勵配套政策,而這些,對中國民營油企來說都不具備,出去不是自討苦吃嗎?”
國內一位此前頻繁與美國石油界人士聯系,被媒體稱為熱衷于海外油氣投資的民營油企老板更是爽快地告訴記者“我跟他們聯系其實并不是想去美國投資,而是想讓美國老板給我投資呢。”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