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現貨市場價格走勢圖。(圖片來源:集成期貨)
第二部分、影響因素分析
一、 宏觀經濟形勢
自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的政策制定者紛紛采取措施,試圖提振不斷萎靡的全球經濟,從前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經濟不景氣的最壞情況幾可認定已成過去。美國方面,受住房市場好轉影響,2009年第二季度, GDP季節調整后環比折年率下降了1.0%,而第一季度GDP下降了6.4%;歐元區經濟衰退也出現終結,2009年第二季度GDP較第一季度下滑0.1%,遠低于第一季度的環比下滑2.5%;日本方面,日本經濟最糟糕階段已經結束,經物價因素調整后,日本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前一季度增長0.9%,折合成年率增長3.7%。全球投資者半信半疑地迎接經濟正在嶄露的一絲曙光,并開始對前景寄予厚望,在此種預期下,上半年全球商品市場及股市均出現大幅反彈,但是金融市場的反彈并沒有得到實體經濟的配合,盡管當前全球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但威脅復蘇的因素仍然存在。目前的經濟復蘇動力主要來自大規模的政府刺激計劃,對拉動經濟的效應可能會延續到2010年,但之后可能“斷糧”,需要消費拉動。但目前消費需求是疲弱的,我們可以從各國零售銷售數據中看出,2009年6月,美國零售銷售同比下降10.0%,環比增長4.2%,2009年5月,歐元區零售銷售同比下降3.3%,環比下降0.4%,日本零售銷售同比下降2.5%,環比增長0.1%,
除了消費疲弱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經濟危機進入第二階段,一些國家“以鄰為壑”的內在沖動大大增強,貿易摩擦更容易加劇。WTO報告顯示,在今年7—9月份共有53項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出爐。近期這種舉動更加密集,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個成員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無疑最易受貿易保護主義者攻擊。因此,隨著經濟復蘇,對于出口需求回暖有一定預期的同時,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第四季度,中國出口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但作為出口大國,短期內難以改變經濟發展的這種方式,因此面對貿易爭端,我國政府必須據理力爭,盡力保護國內出口產業的發展。此外,當前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特別是發達國家消費模式的改變,對我國的出口提出嚴峻挑戰。我國拉動經濟發展依賴的傳統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也許要重新定位。目前,我國經濟在國家投資帶動下,形勢有所好轉,GDP、CPI等經濟指標均呈回暖跡象。但這種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并非是長久之計,最終要實現國家經濟真正健康良性發展,促進國內消費需求則是必由之路。只有國內需求真正啟動,才能擺脫在全球經濟貿易中不利的地位,經濟發展才能有健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