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尋求海外油源四種模式的利與弊
2009-11-23 來源:經濟參考報
關鍵詞:并購 貸款 四種模式 市場
今年8月份,中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中國公司海外資產收購最大的一筆成功交易。并購、貸款、簽署合作協議……近兩年來,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頻頻出現的大手筆,無一不引起世界矚目。梳理近兩年來我國積極尋求海外穩定能源供應的案例,基本可歸納為四種模式。
尋求海外油源呈現四種模式
———“參股換石油”模式。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拓展大多采取股權收購方式,并越來越受到國際能源市場的青睞。今年8月份,中石化以75.6億美元總價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迄今為止中國公司進行海外資產收購最大的一筆成功交易。
9月份,美國前總統布什的弟弟尼爾•布什率領一批美國中小石油企業到中國廈門招商。他透露,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導致美國部分中小石油公司生存艱難,為中國民企參與美國本土投資提供了良機。
——“技術換石油”模式。今年11月3日,中石油、英國石油公司聯合與伊拉克石油部簽署一份為期20年的服務協議,為伊拉克開發其境內最大的魯邁拉油田。在中東地區,中海油還與卡塔爾石油集團簽有一份油田勘探及產品分成協議。根據這份長達25年的協議,中海油將在卡塔爾東海岸的5649平方公里海域內進行勘探作業。
——“貸款換石油”模式。今年2月,中國與俄羅斯簽署協議,將向俄羅斯兩家石油企業提供共計約250億美元的貸款,同時,俄羅斯將在未來20年每年向中國輸出1500萬噸石油。
當世界各國仍在金融危機的泥潭中苦苦掙扎之時,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備受歡迎。僅僅在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化工企業相繼與俄羅斯、巴西、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等國簽署了一系列總價值達44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
——“市場換石油”模式。以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為代表,通過中外合作開發國內煉化、成品油及化工產品的銷售市場,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鎖定可靠的國際原油供應商。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今年10月廣東湛江市政府、中石化、科威特石油公司簽署備忘錄,推進中科合資煉化一體化項目。根據規劃,該項目總投資90億美元,通過進口科威特原油,生產國內市場供應不足的成品油和乙烯。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15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的生產能力,可增加工業總產值 650億元,增加地方稅收58億元。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