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和發展的辯證關系
調結構不是絕對優化
記者:產業用紡織品在紡織行業調結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陵申:
對于紡織行業來講,調結構意味著將產業用紡織品的比例提高。對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來講,調結構是自身優化的過程。
增長和發展是兩個概念,增長是跟自己比,發展是跟別人比。說我們的贏利能力不強,不是跟服裝、家紡行業比,而是跟國外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比較的結果。
增長率提高,不代表一定縮小發展差距,相反差距可能在拉大。如何在增長中求發展,需要企業的自我奮進,也需要適度的外界刺激。也許別人來建一個10億產能的廠,意味著我們要關掉20個小廠,但用市場換技術獲得的是永續發展動力。
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帶領一批小企業共同做大市場。不同類型的企業一定是常態分布,最后生存下來的是最大的企業和最專的企業。高端產品需要有人做,不影響安全健康和關鍵功能的中低端產品同樣有自己的使用人群。
歸根結底,調結構是朝著優化自身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絕對優化。
談發展不能怨天尤人
記者:制約行業發展效率的瓶頸因素是什么?
李陵申:
產品走到應用領域需要層層檢視:工程設計過關了,質量不一定合格;質量過關了,品牌知名度不一定夠大;品牌創出來了,能不能拿到歐標、美標認證也是個未知數……企業解決了自身問題,還要克服應用領域的慣性。尤其是醫用紡織品,任何使用上的疏忽都會牽扯出醫患矛盾甚至法律爭端。
從自身來看,我們在研發水平和創新力度上“英雄氣短”。14家產業用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比重1%,比發達國家不計成本的創新投入相去甚遠。在國外,創新項目研發3~5年以失敗告終的情況很普遍,但是企業都自覺保持一定的創新力度。龍頭企業固然有責任發揮創新的骨干和平臺作用,但一個國家的產業進步一定是政府推動的結果。
目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產業創新聯盟、技術專項都有5%~10%的政府資金參與。眼下正在申報的200多個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產業用紡織品占1/5,而且產業用紡織品、化纖、紡機的通過率是最高的。上項目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最好已經開工30%,廠房、設備、人員等生產要素基本到位,即使國家不撥款,企業也能自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