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這場競賽最終只有一名獲勝者。我們看得見市場的變化,看得見學術界想要公開分享,現在局勢正在向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轉變。
《自然》對一部分經常訪問社交媒體的學術界人士進行的在線活動進行了詳細調查。圖片來源:《自然》
2011年,尼日利亞微生物學博士Emmanuel Nnaemeka Nnadi想對一些病原真菌進行基因序列分析,但缺乏相應技術與設備的他需要外界援助。為此,他把注意力轉向了一個免費的學術社交網站ResearchGate,然后發了幾封郵件。當他收到意大利遺傳學家Orazio Romeo的回信后,一項國際合作就此誕生。在過去三年里,兩位科學家聯手展開非洲病原真菌的研究。“這是一項很有成效的合作。”Nnadi說。
Ijad Madisch表示這個故事只是ResearchGate的成功合作案例之一,6年前,他與另外兩位朋友共同建立了該網站。ResearchGate就像是學術圈的“臉譜網”或“鄰客音”,會員可以在此創建個人檔、共享論文、下載資料以及進行科研交流。
Madisch表示,已有超過450萬名研究人員在該網站注冊。他有一個宏偉的設想:把ResearchGate建成全球科學家參與合作交流、同行評議、分享研究成果,甚至是上傳一些原始數據的關鍵平臺。
去年6月,ResearchGate曾宣稱已獲得3500萬美元的投資擔保。而幾年前,建立一個龐大的“科學圈臉譜網”的嘗試卻曾屢遭失敗,如SciLinks、Epernicus、2collab等網站都是早期的嘗試者。
今天,ResearchGate只是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的若干學術社交網的其中之一。其競爭對手Academia.edu稱,該網站已擁有1100萬用戶。“我們的目標是自上而下重塑科學出版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Richard Price說。而另一家位于英國倫敦的Mendeley網站也表示,他們已擁有310萬科學界用戶,該公司已在2013年被全球出版界巨頭愛思唯爾以76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
撇開當前科學類社交網站已經取得的成績不談,現在還遠不清楚這些網站有多少用戶在進行富有成效的交流,有多少只是由一閃而過的好奇心所驅動,或又有多少用戶只是為免費獲取其他用戶分享的論文在使用這些網絡。
為了探尋到背后的真相,今年5月,《自然》雜志給數以萬計的研究人員發送了調查問卷,以了解他們對社交網絡以及其他一些常用的文件托管或搜索服務的使用情況,并收到來自95個國家的3500多個回函。
分析結果肯定了ResearchGate在科學圈內確實擁有較高知名度。超過88%的受訪科學家和工程師表示,他們知道這個網站——甚至比知道谷歌和推特的比例還高一點。但只有不到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經常瀏覽該網站,其中該網站接近29%的活躍用戶表示他們是在過去一年中在該網進行的注冊。
美國華盛頓大學進化生物學家Billie Swalla表示自己和大多數同事都是ResearchGate的注冊用戶,在那里她可以比追蹤其他海洋生物雜志更容易獲取到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的信息。“在過去幾個月,我認為應該閱讀的每一篇重要論文都來自ResearchGate。”Swalla表示她會把自己在該網站的“RG得分”與其他人的得分作比較,這些分數代表著在該網站的活躍程度。
推銷戰術的“崩潰”
一些科學家則對這個過于觸及人性本能的網站感到惱火,因為它經常會自動發送一些郵件作為“幌子”來誘導他們加入該網站。在《自然》的調查中,ResearchGate的35%的活躍用戶表示他們是因為收到該網站的郵件才成為其用戶。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計算機學家Lars Arvestad就受夠了這種推銷戰術。“我認為這是一種拙劣的推銷手段。”他說。
該網站的一些注冊檔案背后其實并沒有真正的用戶,這些檔案完全是通過搜索一些研究人員的作者單位、出版記錄以及從周圍網絡上獲取PDF文檔后自動生成的。這種操作方式惹惱了很多科研人員。面對指責和抱怨,Madisch的表現非常鎮定,他表示這些頁面并沒有被納入網站真實用戶中充數。
而Academia.edu知曉率則較低。調查中只有29%的科學家知道該網站,5%的受訪者表示會經常訪問。但它也有自己的“粉絲”,德國基斯塔沿海研究所氣候學家Hans von Storch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在該網站分享自己的論文,還上傳個人訪談、書評以及講座內容。Price稱Academia.edu比ResearchGate擁有更大的網站流量,因為它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
Mendeley網站共同發起人Jan Reichelt表示,高用戶流量并不能說明什么。在《自然》調查中,Mendeley的知曉率為48%,經常訪問的人達到8%。“我們已經不把那些‘虛指標’作為關鍵數字來考量了。”他說,“因為這些數字并不能說明科學社交網站活動的質量。”
為了估量這些網站的使用質量,《自然》訪問了一些活躍分子在科學類社交網站上的活動內容。用戶選擇最多的答案是想維持一個賬號以便有人想和自己取得聯系——這暗示了很多研究者把他們的賬號當作一種提升職業存在感的網絡渠道。其他的選擇包括上傳論文、尋找評議同行、尋找推薦的研究論文等。
文章,快到這里來!
夏威夷大學生態學家Laura Warman表示自己曾上傳論文到Academia.edu來跟蹤它們被下載的頻次、地點和時間。“讓人困惑的一點是,大多數被下載的論文并不是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她說。
Price說,已有300萬篇文章被上傳到Academia.edu,Madisch稱通過ResearchGate可以獲取到1400萬篇稿件。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和胡弗漢頓大學的兩位計算機學家Madian Khabsa和Mike Thelwall表示,截至今年8月,2012年發表的約1/4的分子生物學論文都可以通過ResearchGate獲取到。而去年一份歐盟委員會的研究也發現,2008年至2011年發表的生物學論文一開始只有18%可以免費獲取,而到2013年4月有57%的文章都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這說明很多網站可以輕易獲取到論文。
出版商擔心這些網站可能會變成非法獲得論文的公共利器。2013年底,愛思唯爾根據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向Academia.edu等網站發送了3000條通知,要求他們刪除其擁有版權的部分論文,卻引發網站用戶的強烈抗議。一個收到撤銷通知的研究人員告訴《自然》:“我們只是想在版權法的雷達探測范圍低空飛行,希望不要被出版商注意到而已。”
公開分享是目的
大型社交網絡還在通過獲取其他已發表的內容擾亂現有的研究生態。今年3月, ResearchGate啟動了一項叫作“公開評議”的專欄,鼓勵用戶上傳對現有出版物的深度批評。Madisch表示,該網站用戶已經上傳了超過1萬條的評論。而Price也打算在Academia.edu上啟動一項已發表文章的同行評議專欄。
一些人對這些做法存有異議,一些人則會好奇,研究人員為何會把他們的資料和評論儲存在這些新型社交媒體上,而不是網上別的地方——比如他們的個人網頁、高校資料庫或是一些資料儲存網站。對于Madisch來說,答案在于社交網站的“網絡”效應。“在ResearchGate,你會接觸到那些科學界的大牛。”
但密歇根州州立大學計算機學家Titus Brown考慮的則是該網站的商業規劃:“我擔心的是ResearchGate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他們的信息來盈利,或者被一些想要這么做的人所收購。”Madisch稱ResearchGate 不會出售用戶資料,該公司已像Academia.edu一樣,通過在網站發布一些招聘廣告盈利。未來他希望可以開拓實驗室服務和產品方面的市場,使企業研究人員與學術界相互聯系。
“我想在某種程度上,這場競賽最終只有一名獲勝者。”Madisch說。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盡管這些網站擁有上千萬的用戶,但是這些社交學術網站還沒有證明其自身存在的核心價值。但Price認為,這些網站仍處于不可忽視的前沿區域,“我們看得見市場的變化,看得見學術界想要公開分享,現在局勢正在向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轉變。”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