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骨髓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開發出人造骨髓。與標準的細胞培養方法相比,人造骨髓中有更多的干細胞保留了其特殊性能,為白血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前景。德國生物過程和分析測量技術研究所則研制出一種基于光敏玻璃的微流控芯片,這種納米結構的細胞載體系統在生產人造組織中起著關鍵作用。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應用3D激光光刻技術研發出多孔和非實心的殼體結構輕質材料,其密度小于水,承重能力超過鋼。此后,該學院又成功研制出一種聚合物材料,這種按次微米精度構造的晶體結構可以讓手指或測量儀器無法感受到隱藏在其中的物體。
離子液體聚合物
萊布尼茨凝聚態與材料研究所在無支撐石墨烯孔內制備出單原子厚度的鐵層狀物。這種新材料具有一些潛在的有用而新奇的性質,比如大磁矩。海德堡大學則用化學方法成功分離了一個穩定的金碳烯復合體,并首次直接對在其他情況下不穩定的雙鍵金碳進行了研究。慕尼黑大學用超導性硒化鐵(FeSe)和鐵磁性氫氧化鋰-鐵(Li,Fe)OH層交疊合成出適于化學修飾的鐵磁超導化合物。
萊布尼茨高分子研究所研發一種新的防水防油聚合物膜。馬克斯普朗克膠體與界面研究所等發明了一種可瞬時響應的離子液體聚合物智能薄膜。它具有獨特的化學組成和孔狀結構,在“嗅”到空氣中少量有機溶劑時,可在0.1秒時間內發生快速卷曲運動。海德堡大學等成功研發一種支持性脂質單分子膜與氮化鎵納米結構,這種混合生物膜上的蛋白結合可利用電化學電荷傳感器檢測。
半導體聚合物
基爾大學用鈀作為反應催化劑首次成功地將有機錫摻雜到半導體聚合物中,這種新聚合物能夠增大光譜的吸收范圍。馬爾堡大學等研發可用于光化學反應的不對稱催化劑。為高效的、綠色的不對稱合成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最耐熱生物塑料
北陸先端科技大學院大學與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大腸菌制造出具有堅硬構造的桂皮類物質,并使用光化學手段對其進行加工,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耐熱的生物塑料。該物質有望在未來成為汽車和電器零部件中金屬和玻璃的替代品。
高強度醫用凝膠
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即使放入水中也不會膨脹的高強度醫用凝膠,這種物質未來可用于制造人工軟骨等醫療器材,并在干細胞治療中發揮作用。
可吸收血管支架
3月,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可吸收血管支架。這種支架能像金屬支架一樣恢復受阻冠狀動脈血液流通,將藥物送達患處,完成治療后支架則會自動吸收,血管中只留下兩對微小的金屬標識器,以幫助醫生提示手術位置并協助監測患病血管今后的狀況。這種生物可吸收支架由聚乳酸制成,通過這種方式處理的血管因不含硬金屬植入物而能維持正常的功能和彈性。
可制造軟骨組織的人工材料
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生物學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和血液循環病理學研究所合作,利用靜電紡絲技術培育出能用于代替冠狀血管和制造軟骨組織并能促進細胞生長的人工材料。該技術可以從聚合物溶液中獲得直徑10納米到幾微米的纖維;可以在材料中加入其他元素,使兩種聚合物或藥物溶解在一起,滿足醫學材料在性能上的要求。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家級人才團隊招聘 - 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后(師資) 2025-04-21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SMART2018(形狀記憶科技前沿研討會)將于今年12月5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 2018-04-11
- 華東理工大學舉辦2017年高分子材料前沿論壇 2017-12-01
- 材料科學重大需求及科技前沿戰略圓桌會議暨第七屆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學部工作會議召開 201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