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上油田“聚合物驅”領跑世界
2016-08-3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日,從中國海油所屬海洋石油高效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按照現行企業標準,截至2016年6月底,渤海油田聚合物驅累計增油量達到552.4萬立方米,相當于數個海上大中型油氣田年產量之和。
海上油田聚合物驅如何在探索中起步?又何以成為渤海穩產上產的重器?未來的前景又將如何?這些一直是公司上下關注的問題。如今,海上油田聚合物驅技術人員用實踐及效果給出了一份清晰的答卷。
勇闖禁區敢為人先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大慶、勝利等陸地油田就已工業化應用聚合物驅技術。渤海綏中36-1油田開發方案也曾考慮過聚合物驅。然而在海上應用聚合物驅遠非一層海水阻隔這么簡單。受限于海上稀井網大井距強剪切、高硬度、稠油、平臺空間有限等不利因素,聚合物驅對于海洋石油開發人員來說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且當時世界范圍內也沒有先例可借鑒,堪稱海洋石油開發中名副其實的技術禁區。當時渤海油田采收率普遍偏低,著實令開發人員著急。
2000年,當時的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為攻克海上稠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難題,申請了國家“863”計劃課題“渤海油田深部調驅提高采收率技術”,旨在解決海上油田深部調剖問題并為海上注聚奠定基礎。
2003年9月,單井先導試驗終于在“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綏中36-1油田J3井拉開帷幕。2006年3月,旅大10-1油田開展早期注聚單井先導試驗,成為世界首個“注水即注聚、注聚與注水相結合”的油田。2007年,旅大10-1油田全面注聚,與此同時錦州9-3油田也開始了井組注聚試驗。2008年,綏中36-1油田也開始了規模化注聚工作。聚合物驅之花從此在渤海油田綻放出奪目光彩。
科技支撐領跑世界
渤海油田聚合物驅不僅拉開了世界海上油田聚合物驅開發的大幕,取得了顯著應用效果,而且相關技術一直領跑世界。如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驅高效開發模式與早期注聚理論,為大幅度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奠定了理論基礎,相比于傳統模式,每新增百萬噸產能節省投資50億元以上;成功研發了適應海上稠油油田苛刻條件的疏水締合聚合物驅油劑,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礦場應用;發明了海上平臺聚合物高效配注系統,使聚合物溶解時間大幅縮短到40分鐘以內;研發了配套的含聚采出液快速高效處理技術,污水處理達到回注要求等。
2014年7月,多位院士、教授等專家聯合進行技術鑒定認為,僅渤海適合聚合物驅的地質儲量就近20億立方米,即使考慮動用系數等影響,聚驅也可新增加可采儲量7000萬立方米以上,具有巨大工業化應用前景。
再接再厲進無止境
目前,除渤海三個油田進行了大規模的聚合物驅外,國際公司東南亞公司位于印尼的WIDURI海上油田也進行了聚合物驅先導試驗,受效井C27井增油達122%。并且,此技術已經開始在烏干達等海外區塊的總體開發方案研究中進行應用,有效地提升了海外資產價值。此外,針對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厘泊的稠油,研究人員還研發了可同時提高水相黏度并降低油相黏度,從而大幅改善油水流度比并提高采收率的稠油活化水驅技術,預期將對更多更稠原油進行有效動用。
海上油田聚合物驅取得了可喜成就,已成為公司增儲上產的重要手段。盡管聚合物驅技術還沒有“十全十美”,仍然存在諸如部分井井筒堵塞及對采出液處理流程的影響等問題,然而瑕不掩瑜。下一步的核心仍然是解決突出矛盾,這也是科研和技術人員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海上油田聚合物驅如何在探索中起步?又何以成為渤海穩產上產的重器?未來的前景又將如何?這些一直是公司上下關注的問題。如今,海上油田聚合物驅技術人員用實踐及效果給出了一份清晰的答卷。
勇闖禁區敢為人先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大慶、勝利等陸地油田就已工業化應用聚合物驅技術。渤海綏中36-1油田開發方案也曾考慮過聚合物驅。然而在海上應用聚合物驅遠非一層海水阻隔這么簡單。受限于海上稀井網大井距強剪切、高硬度、稠油、平臺空間有限等不利因素,聚合物驅對于海洋石油開發人員來說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且當時世界范圍內也沒有先例可借鑒,堪稱海洋石油開發中名副其實的技術禁區。當時渤海油田采收率普遍偏低,著實令開發人員著急。
2000年,當時的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為攻克海上稠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難題,申請了國家“863”計劃課題“渤海油田深部調驅提高采收率技術”,旨在解決海上油田深部調剖問題并為海上注聚奠定基礎。
2003年9月,單井先導試驗終于在“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綏中36-1油田J3井拉開帷幕。2006年3月,旅大10-1油田開展早期注聚單井先導試驗,成為世界首個“注水即注聚、注聚與注水相結合”的油田。2007年,旅大10-1油田全面注聚,與此同時錦州9-3油田也開始了井組注聚試驗。2008年,綏中36-1油田也開始了規模化注聚工作。聚合物驅之花從此在渤海油田綻放出奪目光彩。
科技支撐領跑世界
渤海油田聚合物驅不僅拉開了世界海上油田聚合物驅開發的大幕,取得了顯著應用效果,而且相關技術一直領跑世界。如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驅高效開發模式與早期注聚理論,為大幅度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奠定了理論基礎,相比于傳統模式,每新增百萬噸產能節省投資50億元以上;成功研發了適應海上稠油油田苛刻條件的疏水締合聚合物驅油劑,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礦場應用;發明了海上平臺聚合物高效配注系統,使聚合物溶解時間大幅縮短到40分鐘以內;研發了配套的含聚采出液快速高效處理技術,污水處理達到回注要求等。
2014年7月,多位院士、教授等專家聯合進行技術鑒定認為,僅渤海適合聚合物驅的地質儲量就近20億立方米,即使考慮動用系數等影響,聚驅也可新增加可采儲量7000萬立方米以上,具有巨大工業化應用前景。
再接再厲進無止境
目前,除渤海三個油田進行了大規模的聚合物驅外,國際公司東南亞公司位于印尼的WIDURI海上油田也進行了聚合物驅先導試驗,受效井C27井增油達122%。并且,此技術已經開始在烏干達等海外區塊的總體開發方案研究中進行應用,有效地提升了海外資產價值。此外,針對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厘泊的稠油,研究人員還研發了可同時提高水相黏度并降低油相黏度,從而大幅改善油水流度比并提高采收率的稠油活化水驅技術,預期將對更多更稠原油進行有效動用。
海上油田聚合物驅取得了可喜成就,已成為公司增儲上產的重要手段。盡管聚合物驅技術還沒有“十全十美”,仍然存在諸如部分井井筒堵塞及對采出液處理流程的影響等問題,然而瑕不掩瑜。下一步的核心仍然是解決突出矛盾,這也是科研和技術人員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中科大馬明明教授課題組 ACS AMI:通過構建能量傳遞網絡實現可編程的多重響應聚合物驅動器 2022-03-12
- 四川大學黃光速教授團隊:創新分子設計的粘彈性顆粒驅油劑成就老油田取得新勝利 2020-09-15
- 清華大學吉巖副教授系統評述:含可交換動態共價鍵的液晶聚合物驅動器 2019-03-30
- 勝利采油院“活性高分子體系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項目受矚目 2013-02-04
- 首屆納米技術與智能采油前沿研討會將于11月召開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