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無損成像對于研究其精妙的結構,分析其復雜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X光、磁共振等方法相比,光學成像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無輻射污染等優點而備受青睞。然而,一般的光學顯微成像都要借助腦部開顱或磨顱骨手術,過程繁瑣且容易破壞腦血管的完整性。人們亟需一種無需開顱便可以對腦內進行精確、快速、無損成像的方法來輔助腦科學的研究。
近日,浙江大學的錢駿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與華南理工大學的秦安軍教授團隊合成了一種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特性的超亮熒光納米探針,并將其用于標記小鼠的腦血管,在1550 nm飛秒光的激發下實現了活體鼠腦的三光子熒光穿顱成像,深度可達顱骨下300 μm,可分辨出2.4 μm的細小血管。
顱骨對光學成像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其對激發光和熒光信號的散射和吸收。目前常用的單光子熒光成像激發光波長一般位于較短的藍紫光,在顱骨中的散射非常明顯。激發光波長設置在近紅外成像窗口內可以有效地減少顱骨和腦組織造成的散射損失,改善激發光穿透顱骨后在腦組織的聚焦情況,提升成像質量。鑒于目前大多數熒光染料的發射峰都在可見光范圍內,將激發光的波長設置在近紅外成像窗口內進行三光子吸收是一種有效的激發方式。在三光子吸收中,材料分子同時吸收3個光子躍遷到激發態,其效果可近似認為等同于1/3波長的單光子激發。另外,在三光子激發中,由于熒光信號與激發光強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只有在距離聚焦點非常小的區域內才能有效激發出熒光信號,從而有效減少背景熒光的干擾,提升成像的深度和分辨率。
最近,浙江大學的錢駿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的秦安軍教授團隊實現了對活體小鼠腦血管的全顱三光子熒光成像。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DCDPP-2TPA,并通過包覆將其制備成熒光納米探針。普通的熒光染料一般都具有聚集誘導淬滅(ACQ)效應,即在高濃度時熒光強度不升反降,由此影響其在納米探針中的包覆濃度。AIE材料在高濃度時熒光卻可以得到增強,故可以在納米探針中裝載非常高的濃度,制備出具有超高亮度的熒光納米探針。另外,AIE納米探針在化學穩定性、生物兼容性和抗光漂白性等方面表現也非常出色,AIE納米顆粒非常適合用作熒光成像的探針。實驗團隊通過搭建測試光路,發現在1550 nm飛秒光的激發下,DCDPP-2TPA納米探針發射出很強的三光子熒光信號。熒光的波長位于紅光與近紅外區域,比藍綠等波長較短的熒光更易從深層組織中穿透,對成像也十分有利。該團隊將DCDPP-2TPA納米顆粒通過尾靜脈注入小鼠,經過血液循環后可以到達腦血管實現標記。在1550 nm飛秒激光的激發下,標記了AIE納米探針的小鼠置于搭建的三光子熒光成像系統下進行活體穿顱顯微成像,可觀察到非常完整的血管結構,成像深度可達到顱骨下300 μm,實現非常理想的穿透深度和成像分辨率。相比于此前普遍使用的開顱或磨顱骨的多光子熒光成像方法,該技術實驗過程簡單,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小鼠腦部的完整性,對于進一步研究腦部活動以及血管與神經之間的聯系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這一成果發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的汪亞倫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學的陳明博士。
- 港中文(深圳)唐本忠院士、深圳大學王東教授等 Nat. Protoc.: NIR-II激發AIE仿生納米用于肺結核活體光學診療 2025-04-18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團隊 AFM:自上而下法制備AIE/柔性木基傷口敷料 - 助力耐藥菌感染傷口快速愈合 2025-02-13
-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團隊/武大王富安課題組 JACS:設計一種AIE螺環近紅外發射探針用于DNAzyme敏化增強的乳腺癌光熱治療 2024-12-14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細胞膜靶向的聚集誘導發光分子用于神經追蹤和損傷的可視化 2025-01-2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與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綜述: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實現高分辨生物成像 2025-01-07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北理工黎朝 AM:基于AIE活性納米復合水凝膠的可穿戴交互式信息-傳感材料 2024-03-23
- 納米能源所魏迪研究員、王中林院士 Device:在單像素中實現多種離子信號傳輸的光化學離子電子學 - 可用于自驅動彩色三維成像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