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和學生是科學研究的主體。自有科學以來,偉大的導師無數(shù)(如Arnold Sommerfeld),偉大的學生(如de Broglie)也無數(shù),但是,能稱為偉大的“師生”關系的卻少之又少。
即使那些成為佳話而傳頌的“師生”,也大都因“父子”、“兄弟”、或“夫妻”等親密關系。相反,師徒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找找身邊的例子不難。
尤其在國內,“師生關系”應該是與“婆媳關系”并列的難題。古有“母親和媳婦同落水先救誰”的世紀難題,現(xiàn)在有“導師和學生同被烤支持誰”的新難題,基本無解。
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而決定的。孔子應該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導師,弟子三千,收徒拜師的傳統(tǒng)代代相傳。
這種師生關系可以稱為“原子關系”,老師是“原子核”,學生都是“電子”,圍著老師轉。老師和學生之間是相互吸引的,老師與老師之間是相互排斥的(所謂的“門派”),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排斥的(所謂的“爭寵”)。
按照相對論理論,離原子核越近,電子的能量越高,跑的越快;離原子核越遠,電子越自由,也容易搖擺轉移。老師最喜歡那些圍著自己轉的學生,視為“嫡傳”,這些學生當然也得老師真?zhèn)鳎芰ψ顝姡热缈鬃拥钠呤t徒。
剩下的兩千多,有的只是掛名。大樹底下好乘涼,稍微有點能力的,大多搖擺在各導師之間變化,用著誰跟誰。近代的黃埔軍校也是一個原子核(蔣校長)和電子(各位將軍們)鮮活的例子。
如果按照“原子”模式發(fā)展下去,這個群體應該是很穩(wěn)定的。可惜的是,這個社會變化快,思想不但啟蒙了,而且正在爆炸,“原子”不再穩(wěn)定了,現(xiàn)在的師生關系也該升級了。
導師和學生都應該是“電子”,師生之間純粹是“電子與電子”之間的關系。套用常說的“雇傭HIRE”,現(xiàn)代的師生應按H-I-R-E相處比較好:
H,表示Human-being
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首先都是人,把對方當人看,這是最基本的原則。H 也可以表示Homogeneous。人與人沒什么不同,生來平等,如同“電子”一樣,所有的電子都是一樣的,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將人區(qū)分三六九等,就如同把“電子”區(qū)分開來一樣可笑。
I,表示Independent
在一定意義上老師和學生是相互獨立的,沒有誰養(yǎng)誰一輩子、誰為誰負責一生的要求。老師不能獨立,就會依賴學生,給人血汗工廠和榨取油水的嫌疑;學生不能獨立,就會依賴老師,給人啃老的口實。
同為電子,各自的命運各自把握。當然,I也可以表示Interaction,時刻相互作用,雖然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但相互作用不一樣了。
R,表示Respect
尊重是任何共存關系的前提,沒有尊重就不可能共存。一個電子占了空間的一個位置,另一個電子就不能再來;一個電子自旋朝上,另一個電子就要自覺地自旋向下,否則大家就會分家。為何如此?這是自然規(guī)律而已。針尖對麥芒的師生,只能兩敗俱傷,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E,表示Electron
這是師生關系的核心所在。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別想著自己是“原子核”,甭想著別人都圍著你轉,更甭想強制別人圍著你轉。過去可以,現(xiàn)在不行了。
那么,到底“電子”與“電子”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理論上仍無法精確處理這個關系,電子與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量子力學計算的難題,目前只能依靠一些“經(jīng)驗”或“近似”方法處理。這也許是當前仍沒有找到師生關系的完美解決方案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目前流行密度泛函理論,可以處理非常復雜的體系。按照此理論的觀點,電子還是電子,但體系的狀態(tài)依賴“電子密度”,即所有電子的貢獻,而不是針對某個電子。電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兩部分,一是Exchange(交換),二是Correlation(相關)。這或許是當前針對師生關系的比較好的思路。
首先,師生存在“交換”關系
各種形式的交換,不同的實驗室不一樣,如同現(xiàn)在發(fā)展的眾多“交換函數(shù)”。比如:思想與數(shù)據(jù)交換;投入與文章交換;基金與報告交換;補助與加班交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處在同一個“軌道”上的電子與電子之間沒有交換關系或比較弱,正所謂的“道同則相與謀”吧。“道”同,啥都好說;“道”不同,不可避免地要“交換”。
其次,師生存在“相關”關系
在理論計算中,“交換”函數(shù)一般比較好處理,很容易明確而量化,但“相關”函數(shù)卻是個迷,也是最難做的部分。師生之間,取什么形式的相關、相關多少都是學問,至今無解。但有一條,這部分無法忽略!正所謂大家雖然不能同呼吸,但一定是部分共命運,一旦為師生集體就沒有了選擇,相關到底,只不過有強有弱而已。
事實上,西方國家的師生關系一開始就是上述的“電子”HIRE關系,與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原子關系不同,現(xiàn)在還是要向西方看齊為好。
可能會有人問,誰是“原子核”?這本來不是個問題,因為在密度泛函理論框架下,是不需要“原子核”的,電子自身的狀態(tài)就決定了該體系的一切本性。大家都是電子,好也好,壞也好,這就是一切,原子核只是個衍生物。有,可以讓人看到你的結構到底怎么樣;沒有,絲毫不影響,干嘛要讓人看呢?
但,國內的現(xiàn)實決定了一切以“原子核”為中心,電子再厲害,也要看“核”在哪兒,“核”指到哪兒,“電子”們就要跟著打到哪兒。要你攻占“SCI”、“NSFC”、“名山大河”等等陣地,跟上的“電子”,“核”保護傘下好生活;跟不上的“電子”,要么消失,要么另謀出路。
這也許是“電子”們?yōu)樯队X得挺難受的原因吧?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