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與疏水高分子連接可形成兩親性的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該偶聯物可自組裝成膠束,不僅可以提高蛋白質半衰期和靶向性,而且可作為納米載體裝載小分子藥物和成像劑。然而具有響應性的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膠束的研究甚少,且尚未有體內應用的報道。
高衛平教授課題組在蛋白質表面定點原位生長出具有pH響應性的高分子鏈,該偶聯物在生長過程中可自組裝為膠束,將該策略稱為定點原位生長誘導自組裝技術。
本研究的圖示
該研究中,人血清白蛋白被選作為模式蛋白,在其表面定點原位生長出具有pH響應性的聚2-(異丙基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PA)高分子鏈,該偶聯物在中性或堿性條件下自組裝成膠束,并能在pH 6.6以下由于PDPA質子化變為親水而發生解體。為研究其腫瘤靶向性,將近紅外熒光分子吲哚菁綠(ICG)包載在上述偶聯物膠束中制作成納米熒光探針(HDI)。由于ICG包載在膠束核內而發生熒光聚集淬滅,但到達腫瘤時,由于腫瘤微環境的弱酸性,膠束解體,ICG釋放出來而恢復熒光,同時由于PDPA質子化帶正電,有利于其吸附在細胞表面以及細胞內吞,從而實現腫瘤靶向熒光成像。與沒有pH響應性的納米熒光探針(HHI)相比,HDI表現出了很好的腫瘤累積效果。
小鼠活體成像圖,其中ICG為吲哚菁綠,HHI為HSA-PHPMA/ICG(無響應),HDI為HSA-PDPA/ICG(pH響應)
本項研究也表明,在蛋白表面引入pH響應性高分子鏈可提高蛋白靶向性,藥用蛋白可采用此項技術提高藥效且降低副作用,同時該響應性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自組裝體系也可作為小分子藥物載體,從而拓展了蛋白藥物和小分子藥物的臨床應用。
以上成果發表在Biomacromolecule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李朋勇,通訊作者為高衛平教授。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534006)的資助。
- 北大高衛平教授團隊《Adv. Mater.》:可用于腫瘤選擇性的饑餓氧化及免疫治療的新型抗癌藥物-溫敏酸敏型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 2023-02-16
- 北京大學高衛平教授團隊 JACS:乏氧響應型高分子-藥物偶聯物促進藥物滲透和抗腫瘤效果 2023-01-09
- 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技術系列教師與博士后招聘啟事 2022-05-20
- 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團隊 Small:乙醇介導的膠束自組裝實現具有單晶形態和可調孔結構的有序介孔炭 2025-05-02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
- 鄭大李占偉教授團隊 Nano Lett.:Janus粒子自受限自組裝構筑強圓二色性納米螺旋陣列 2025-03-25
- 浙工大鄭司雨/楊晉濤 Mater. Horiz.:基于原位生長枝晶策略制備堅韌的導電水凝膠 202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