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是改善體系性能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手段。與單一聚合物體系相比,共混體系的發泡行為和泡孔結構難以預測和精準調控,原因在于影響因素多,包括相形態、相界面異相成核、兩相粘彈性差異、CO2在兩相中的溶解度差異等。其中,共混體系的相形態是影響發泡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共混體系組成或添加界面相容劑等手段可以改變相形態,且已被證明會明顯影響發泡行為。對于前述手段,體系的組成或界面張力改變;而在聚合物加工過程中,體系通常經歷不同程度的退火過程,相形態發生改變,而體系的組成和界面張力保持不變。在這種情況下,相形態的改變如何影響體系的發泡行為仍然不明確。
針對該問題,寧波材料所高分子先進加工團隊選用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MMA)共混物為研究對象,其既為經典不相容體系,又為常用的發泡體系,以熔融狀態下共混體系相分離為驅動和調控手段,可研究相形態的演化對體系發泡行為和發泡溫度窗口的影響。通過控制相分離時間,可調控共混體系相形態演化,進而研究其對體系發泡行為的影響。研究表明,PS/PMMA共混體系的泡孔結構與相形態演化密切相關。對于相區尺寸較小的樣品(如PS20/PMMA80, PS80/PMMA20),隨相形態演化,發泡樣品保持均勻泡孔結構。而對于具有雙連續結構的樣品或具有較大相區尺寸的海-島結構的樣品(如PS60/PMMA40),長時間的相形態演化對泡孔結構影響顯著。相區尺寸較大時,體系的異相成核作用減弱,均相成核作用相對增強,兩相各自的發泡特點逐漸顯現,導致體系出現各種非均勻的泡孔結構(如圖1)。
圖1 各個樣品經歷100min退火后發泡得到的泡孔結構
在此基礎之上,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了PS60/PMMA40體系相形態的演化對發泡窗口的影響。研究表明,發泡溫度下限對相形態演化不敏感;而當相區較大時,發泡溫度上限對較高的飽和壓力非常敏感,使得最高發泡溫度降低,這導致體系發泡溫度窗口變窄(如圖2)。
圖2 退火2min和100min的PS60/PMMA40樣品的發泡溫度窗口對飽和壓力的依賴性
本研究不僅豐富了共混體系相形態對體系發泡行為影響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共混體系的發泡溫度窗口對相形態演化和飽和壓力的依賴性,同時,指出了兩相粘彈性差異對發泡行為和發泡窗口影響的決定作用。本文的研究結果發表在Polymer, 2019, 166: 63-71和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8, 135, 46704上。
本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603222)、浙江省公益技術應用研究計劃項目(LGG19E030003)和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2018A610033)的資助。
論文鏈接:
- 天津大學葉龍教授等《Adv. Funct. Mater.》:在全聚合物光伏電池的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2-05-09
- 青科大超臨界發泡團隊 AFM:通過超臨界發泡制備自封裝仿生穹頂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5-06-30
- 浙工大劉善秋/中國科大李景國《ACS APM》:高效異相成核劑UiO-66及衍生物用于聚合物納米孔結構發泡 2025-05-16
- 華東理工趙玲教授團隊 Adv. Sci.:適用于創新建筑冷卻的超高膨脹倍率發泡材料 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