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械應變、運動、光、熱、磁場等自然資源中獲取能量已經成為穿戴式、自供電電子、物聯網無線傳感器網絡(WSNs)等領域的研究熱點。能量收集機械應變和運動,傳統方法有壓電,靜電,和電磁等。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自供電、自感知的可穿戴設備,壓電能量收集器表現出結構簡單、小型化和更高的能量密度等優點。相比傳統的無機陶瓷和單晶材料,PVDF及其共聚物因其柔性、靈活的設計、小的聲阻抗,以及寬響應頻率和高化學穩定性,因此更適合應用于可穿戴電子、步行發電等應用。但與無機壓電陶瓷或壓電單晶相比,因其壓電系數、介電常數很小,因此產生的功率密度一直偏低。
董蜀湘教授課題組成果在線發表于《能源與環境科學》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董蜀湘教授課題組,在北京市科技專項資助下,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D打印設備,獲得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利用自主研發的3D打印設備成功制備了多層PVDF-TrFE薄膜以及研制了具有彎張效應的橄欖球新穎結構壓電能量收集器,其表觀壓電系數及功率密度獲得了顯著提升。實驗結果表明3D打印的橄欖球能量收集器在頻率為3.5 HZ,壓強為0.046 MPa的機械壓力下,可以產生88.6 Vp-p的峰值電壓和0.35 mA的短路電流;它的單位面積峰值輸出功率密度更是高達16.4 mW cm?2,這比其它柔性壓電發電材料的功率密度高出一個量級,也和太陽能電池的功率密度相當。提出的3D打印多層柔性壓電薄膜制備方法和橄欖球彎張機制能量采集設計,在未來的具有自傳感、自供電功能的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無線傳感器網絡、自發電智能道路等,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能量回收器設計與性能測試圖:(a)樣品結構回收示意圖;(b)能量回收器應用圖;在3.5 HZ頻率,不同負載阻抗條件下,能量回收輸出功率(c)和電流(d)
這項研究成果也證明3D打印工藝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未來的柔性、微電子器件制備領域也有應用前景。該成果在線發表在《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F= 33.25),題目為“The large piezoelectricity and high power density of a 3D-printed multilayer copolymer in a rugby ball-structured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er”。該成果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系17級博士生袁小婷,董蜀湘教授是論文唯一通訊作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51772005,51132001)、北京市科技專項、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新奧能源科技的資助。
文章鏈接為: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ee/c9ee01785b#!divAbstract
- 昆士蘭大學喬瑞瑞團隊 Adv. Mater. 綜述:納米復合材料的創新制備與應用 - 從傳統合成到先進3D打印技術 2025-06-25
- 中北大學王智/尹麗仙、西安交大田小永 Compos. Part B:3D打印超材料新成果-仿生超材料結構設計、制備及機理研究 2025-06-06
- 華南理工江賽華教授課題組 CEJ:基于3D打印技術構建的可穿戴柔性觸覺摩擦電傳感器在材料感知領域的應用 2025-05-29
- 西安交大張志成教授團隊 Adv. Mater.: 在柔性壓電聚合物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5-04-23
- 北石化師奇松/北服張文娟 CEJ:納米限域極化釘扎效應增強PVDF-HFP的壓電效應制備柔性壓電傳感器 2024-11-15
- 北石化師奇松課題組 CEJ:可用于人體健康和運動監測的柔性壓電傳感器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