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由有關部門舉辦的高級理論研究班之后,楊玉良院士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科學家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著眼國家安危、國計民生,從科學發展的戰略角度思考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回望歷史,大力弘揚科學理性精神
采訪中,楊院士特別提到了科學史經典名著——《科學的歷程》。起源于古希臘數學和自然哲學思想對歐洲近代科學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催生了工業文明,并發展成為無國界的人類共同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腳步呢?楊院士指出,長期的封建統治以及思想禁錮,直接導致了我國創新思想和理性精神的缺失。自古以來,人們推崇的是書法、繪畫以及詩、詞、賦等文學作品,重視的是個人感受和感觀體驗。而體現理性精神和科技思想火花則一律被視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為人們所忽視。
盡管從商周戰國時代開始,我國就有邏輯學、思辯以及理性思維的濫觴,可在皇權神授的封建社會傳統力量作用下一直難以發展,理性精神難以扎根;盡管我國發明炸藥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鞭炮、焰火燃放至今,卻沒有誕生爆炸力學這樣的科學體系;我國最先發明的風箏,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也沒有催生出空氣動力學……古代的文明之花,并沒有結出華夏科技的碩果。對此,楊院士頗感遺憾。
科學思維和理性精神真正落地和扎根,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回顧建國50多年來的發展,楊院士感到我國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近年來我國科技、教育界普遍存在浮躁之風,楊院士對此憂心忡忡。他說,這不僅有違深入研究、不斷創新的進取意識,也缺乏尊重規律、探微求真的嚴謹態度,更與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學探索理性精神相去甚遠。
面對世界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發展,當務之急是要不斷強化培育科學家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大力弘揚理性精神。這就是楊院士的最大心愿。
- 復旦大學教授楊玉良院士:古籍保護須解“卡腦子”問題 2019-10-24
- 楊玉良院士、史安昌教授、王振綱教授做客中科院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2016-05-03
- 楊玉良卸任復旦校長投身古籍保護 系高分子化學物理博士 20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