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化工大學張勝教授課題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A new strategy to prepare fully bio-based poly(lactic acid) composite with high flame retardancy, UV resistance, and rapid degradation in soil”的研究論文,以殼聚糖和植酸為原料通過簡單的自組裝反應,合成了一種全生物基助劑,并引入到聚乳酸中,制備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同時能實現阻燃,高強度,耐紫外等多種功能,并且可實現在土壤中快降解。該研究為聚乳酸多功能利用以及可自然降解提供了新方向。
全文速覽
本研究首先通過反乳液交聯法合成了殼聚糖微球,并通過自組裝反應與植酸絡合生成植酸@殼聚糖(PA@CHTM)微球,該微球可以同時提高聚乳酸(PLA)的機械性能、阻燃性和紫外線阻隔性能,同時加速PLA在土壤中的降解。在9wt% PA@CHTM的存在下,聚乳酸復合材料樣品的極限氧指數值從18.2%提高到29.6%,在UL-94測試中達到V-0。 同時,PLA/PA@CHTM 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得到了良好的保持,并且提高了楊氏模量此外,由于 PA@CHTM 優異的自由基淬滅能力,PLA 在紫外光下的使用壽命被顯著延長。此外,PLA/9%PA@CHTM復合材料只能穿透不到10%的紫外線,紫外線防護系數提高到30.07,具有良好的紫外線防護能力。更重要的是,PA@CHTM的加入可以加速PLA的降解,這對生物降解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聚乳酸作為可完全降解的塑料,被廣泛應用于交通,包裝,電子封裝等領域,但是聚乳酸極易燃燒,極限氧指數僅為19%,不能通過垂直燃燒等級。此外,聚乳酸對紫外線極為敏感,大大限制了其在室外環境下的應用。最重要的是,聚乳酸在土壤中的自然降解極為緩慢,甚至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人工堆肥降解則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基于以上問題,一種多功能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復合材料尤為重要。
合成路線
Figure 1. Synthetic diagram of the core-shell bioderived additive
圖一為植酸@殼聚糖微球的合成路線,殼聚糖通過反乳液聚合法合成微米級微球,并與植酸通過層層自組裝的方法合成了核殼結構的微球。
性能測試
Figure 2. HRR (a), THR (b) curves of PLA and PLA composites; possible flame retardancy mechanism of PLA/9%PA@CHTM (c); TG (d) and DTG (e) curves of PLA and its flame-retardant composites in N2 flow; Key data of CONE tests for PLA samples(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 and its composite materials(g,h)
本研究發現PA@CHTM微球的引入,能夠提高聚乳酸的熱穩定性,并且提高其在燃燒過程中的成炭能力,良好的成炭能力能夠抑制熱量的釋放。此外,PA@CHTM微球能夠在聚乳酸基體中良好的分散,提高了聚乳酸的剛性,并且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Figure 3. The UVA and UVB transmittance curves (a), the 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b), EPR spectra of PLA and PLA/9%PA@CHTM composites irradiated UVA for 100h (c), photographs of DPPH/ethanol solution for antioxidants, and PA@CHTM after 2h immersion (d)
PA@CHTM的引入能夠明顯改善聚乳酸的耐紫外能力,其能夠吸收大量的紫外線,UV-VIS顯示復合材料的紫外透過率迅速下降, 其紫外線防護值較純PLA增長了近30倍,達到良好級別。對于PLA及PLA復合材料在500W/m2的UVA下輻照100h后,其表面的自由基明顯少于PLA,這是由于PA@CHTM微球出色的淬滅自由基能力,通過DPPH自由基指示劑可以看出,PA@CHTM微球的自由基淬滅能力和商品化的抗氧劑AO1010相似,因此微球能夠很好的保護PLA免受紫外光的催化降解,延長使用壽命。
Figure 4. SEM and AFM images of PLA (a, c) and PLA/9%PA@CHTM (b, d) buried in the soil after 120 days; retention rate of molecular weight for PLA and PLA/9%PA@CHTM (e);GPC curves (f) of PLA and PLA composites buried soil for 0, 30, 120 days; DSC curves (g) of PLA and PLA composites buried soil for different times
將PLA及其PLA復合材料在自然土壤中掩埋30,60,90,120天觀察降解情況,通過GPC結果可知,PA@CHTM微球的引入明顯加快了降解速度,120天的掩埋后,其數均分子量僅為原來的67%,明顯小于純PLA的83%。從表面的SEM電鏡可以看出,PLA/9%PA@CHTM樣品的表面在120天土埋后表面發生了嚴重的降解,表面被侵蝕并且出現了一些絲狀物,這可能是由于PA@CHTM微球的存在促使PLA基體周圍存在更多的水分,PA@CHTM作為天然提取物,能夠很好的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能量,從而有更多的微生物聚集到樣品周圍,加快了PLA的降解。
Figure 5.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PLA and PLA composites for different times (a); water contact angle of PLA and PLA/9%PA@CHTM film after 0 days and 120 days degradation(b); mass retention rate of PLA and PLA composites for different times (c); possibl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LA/9%PA@CHTM in soil (d)
從PLA及其PLA復合材料的吸水率曲線以及降解前后表面接觸角可以看出,PA@CHTM微球的存在可以使PLA表面更親水,從而增加PLA的吸水性。在降解前期,PLA/PA@CHTM更易吸水,因此重量會短暫的上升,足夠的水分也加快了PLA基體的降解。
該工作在目前“禁塑令”的背景下,以“取于自然,歸于自然”的想法出發,通過簡單合成與共混的方法,實現了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的多功能應用,為目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1803007 and 21875015)的支持。
第一作者:李雨純,邱爽
通訊作者:任亞靜,孫軍,張勝
通訊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cej.2021.131979
課題組介紹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火安全材料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于華中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0-1993年石油大學學習并獲得碩士學位;1993-1996年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6年起擔任北京市工程塑料合金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8-2006年在應該博爾頓大學歷任訪問學者、博士后、高級研究員、高級講師等。課題組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結構-性能關系、高分子材料阻燃制備技術、納米復合材料改性和功能化、紡織品阻燃、聚合物熱行為/降解及燃燒機理、可循環利用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文物保護等主要從事阻燃高分子,阻燃織物和阻燃劑設計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并承擔了多項英國EPSRC、DTI和英國國防部以及多項國家自然基金、科工委軍工項目等課題。發表了學術論文280余篇,申請專利50多項。所在中心有教師9名,研究生50多名。現任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員、英國火科學協會會員、中國消防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阻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石化協會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結構與建材防火專業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課題組主頁:zhangshengfrml.polymer.cn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CEJ:兼具高強度、優異阻燃性和尺寸穩定的多功能竹基復合材料 2025-05-20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CEJ:用于消防員安全監測的阻燃、輕質、力/熱防護火災報警海綿 2025-04-30
- 南昆士蘭大學王浩教授/宋平安教授/霍思奇博士 PPS 綜述:可回收阻燃生物基熱固性材料 - 從分子工程到性能和應用 2025-03-08
- 西安石油大學王文珍教授團隊 CEJ:具有持久抗菌和耐紫外老化性能的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的綠色制造 2023-11-19
- 陜西科技大學楊洋、哥廷根大學張凱 ACS Nano:“強弱協同作用”構筑高性能水凝膠電解質 2025-04-17
-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 AFM:穿山甲鱗片結構啟發的高強度可修復超分子水性聚合物網絡 2025-04-04
- 長春應化所崔冬梅教授團隊 Macromolecules: 雙核鈧金屬配合物催化合成兼具高強度和韌性的乙烯-苯乙烯多嵌段共聚物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