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占有地球水資源總量3%的淡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然而隨著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和環境的加速惡化,淡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為了應對這一難題,開發有效的海水淡化和污水凈化技術是非常有必要的。太陽能具有環境友好以及可再生的特點,太陽能的收集和利用符合國家提倡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實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太陽能驅動的水蒸發技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尤其是太陽能驅動的界面水蒸發技術,由于其可以將光熱能集中在水-空氣界面而最大限度的減少能量損失,并將大部分能量用于液-氣相轉移,有效提高光熱水蒸發效率。一般來說,典型的太陽能驅動的界面蒸發器有三部分組成(圖1a):(1)寬波長范圍吸收和高光熱轉換能力的光熱層,(2)低熱導系數的漂浮支撐層,(3)持續有效供水的水傳輸通道。盡管目前已經有很多高效的太陽能驅動界面水蒸發器被成功開發出來,然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隨著光熱層和水傳輸通道的損壞,光熱水蒸發器件的水蒸發效率會急劇惡化。因此,開發一種穩定高效,并且在損傷后可以恢復其高效水蒸發性能的界面水蒸發器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圖1. (a) (1)太陽能驅動界面蒸發器的組成;(2)由于水傳輸通道損壞而喪失其水蒸發能力。(b) (1) SHPP膜太陽能驅動界面蒸發器的組成和(2)物理損傷后通過自修復恢復光熱水分蒸發能力的示意圖。
圖2. (a) PUx的合成路線。(b)PUx/CBm/NaCln膜的制備過程。(c)是否利用PU20/CB0.5/NaCl5膜對去離子水進行光熱水蒸發時水的質量隨模擬光照時間的變化。(d)利用PU20/CB0.5/NaCl5膜對湖水和模擬海水進行光熱水蒸發時水的質量隨模擬光照時間的變化。
圖3. (a) 太陽強度、環境溫度、模擬海水和湖水質量以及PU20/CB0.5/NaCl5膜蒸發器表面溫度隨自然光照的變化(吉林大學;2021年7月23日;12:30-13:30)。(b)PU20/CB0.5/NaCl5膜蒸餾裝置圖。(c)利用PU20/CB0.5/NaCl5膜進行光熱水蒸發純化前后模擬海水和湖水中鈉,鉀,鎂和鈣離子的濃度。
為了驗證PU20/CB0.5/NaCl5 多孔膜蒸發器修復其結構損傷并保持其高效光熱水蒸發性能的能力,作者利用單面刀片將光熱蒸發器兩端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切斷(圖4a-1)。由于水不能連續有效的輸送到蒸發器的表面,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蒸發速率逐漸下降(圖4b紅線)。這些結果說明完整的結構對于PU20/CB0.5/NaCl5 多孔膜蒸發器實現連續有效的光熱水蒸發是非常重要的。隨后,作者將切斷的幾部分PU20/CB0.5/NaCl5 多孔膜的切口輕輕地壓在一起,并在室溫下放置72 h,損傷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即可完全修復(圖4a-2)。重要的是,修復后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對模擬海水的蒸發速率能夠恢復到1.60 kg m-2 h-1,相似于新制備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的蒸發速率(圖4b藍線)。這一結果說明PU20/CB0.5/NaCl5 多孔膜的修復性能使其受損的水蒸發性能夠完全恢復到初始狀態。作者認為是PU20聚合物賦予了PU20/CB0.5/NaCl5 多孔膜優異的修復性能,當PU20/CB0.5/NaCl5 多孔膜損傷的表面相互接觸后,PU20聚合物分子鏈中氫鍵的重新形成,使其實現切痕損傷修復(圖4c)。由于氫鍵的可逆性,PU20/CB0.5/NaCl5 多孔膜可以在同一位置實現多次的切痕損傷修復,即使是在第五次切痕損傷修復之后,修復效率下降到95%,蒸發速率依然保持在1.60 kg m-2 h-1(圖4d)。這些結果說明PU20/CB0.5/NaCl5 多孔膜具有穩定的自修復性能,以及自修復性能賦予PU20/CB0.5/NaCl5 多孔膜蒸發器具有長壽,可靠的太陽能驅動的界面水蒸發性能。
圖4. (a) PU20/CB0.5/NaCl5膜蒸發器(1)經切斷和(2)室溫修復72 h的照片。(b)利用原始,切斷和修復后的PU20/CB0.5/NaCl5膜蒸發器進行光熱水蒸發時模擬海水質量隨光照時間的變化。(c)PU20/CB0.5/NaCl5膜修復原理示意圖。(d)PU20/CB0.5/NaCl5膜在多次切痕修復后的光熱水蒸發速率和修復效率。
相關研究成果以“Self-Healing Hydrophilic Porous Photothermal Membranes for Dur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 Solar-Driven Interfacial Water Evaporation”為標題發表在CCS Chemistry (2021,DOI: 10.31635/ccschem.021.202101111)。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單位,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許富昌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洋副教授為論文的獨立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吉林省科技廳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1.202101111
- 吉林大學李洋課題組 AFM:通過離子液體陰離子-陽離子協同作用解鎖固體全疏光滑涂層的室溫自修復 2025-05-08
- 西工大朱光明教授團隊 Adv. Sci. 綜述:高強高韌自修復聚脲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5-04-22
- 北京化工大學楊丹教授 Nano Energy:基于強界面結合力的自供電整體自愈合介電彈性體致動器 2025-04-22
- 蘇州大學程絲教授團隊 Small:具有徑向/定向組合結構的高效拒鹽納米纖維水凝膠基太陽能蒸發器 2025-05-06
- 陜科大王成兵教授團隊 Small:一種用于穩定飽和鹽水淡化的極耐鹽水凝膠基太陽能蒸發器 2025-03-07
- 河北工大張盼盼/紀志永教授團隊、清華大學曲良體教授 Nano Lett.:強氫鍵修復且具有重構寬排鹽通道的太陽能蒸發器用于可持續海水曬鹽 2024-09-14
- 海大黃瑋/張明鑫 Adv. Mater.:納米噴劑增強的水簇蒸發加速海水淡化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