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大渔直播,国产av成人无码免费视频,男女同房做爰全过程高潮,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搜索:  
北化賈曉龍教授、楊小平教授團隊受邀在 Compos. Part B 回收利用專刊發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閉環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新進展
2021-12-22  來源:高分子科技

  隨著碳中和政策的持續推進,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風電葉片等行業對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而碳纖維復合材料多采用熱固性聚合物(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酚醛樹脂等)作為基體樹脂,其固化成型后形成三維交聯網狀結構,無法再次模塑或加工,難以處理。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廣泛應用,各行業產生的大量廢棄碳纖維成為阻礙碳纖維應用和發展的重要問題,開發低成本、綠色化廢棄碳纖維復合材料回收及再利用技術刻不容緩。


圖1. 碳纖維復合材料閉環回收再利用示意圖


  再生碳纖維作為復合材料廢棄物中最具價值的回收產物,與原始碳纖維相比具有較高的強度、模量保留率且成本低廉,但是通常呈現為短切蓬松不連續的狀態,導致其很難再次加工成型為高性能復合材料,大大限制了其再利用價值。北京化工大學賈曉龍教授、楊小平教授團隊從2014年開始致力于探究再生碳纖維高效、高值化再利用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成功開發了流場分散、取向的新方法并形成了中試級別的工業生產線實現了再生碳纖維取向氈的規模化連續制備。此外,該團隊通過合理利用再生碳纖維優異的導電、導熱性能,開發了結構-功能一體化再生碳纖維復合材料,進一步提高了其再利用價值。前期,該研究團隊通過再生碳纖維表面改性實現其流場分散和與樹脂界面結合性能的協同改善,實現了復合材料機械性能的大幅提升,并初步探索了其在電磁屏蔽領域的應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20, 193: 107987)。


  近期,該團隊開發了基于磷酸分解和流場取向的碳纖維高效閉環回收再利用方法,高度取向結構賦予再生碳纖維氈各向異性及結構可設計性,實現了再生碳纖維復合材料高性能化。采用磷酸分解復合材料廢料可以得到樹脂降解物以及性能保留率很好的再生碳纖維。此外,磷酸分解液經CH2Cl2萃取去除分解的有機產物后仍具有良好的分解效果,證明了該方法的可循環性。得到的再生碳纖維首先被均勻分散在分散液中,然后分散液利用自重通過狹縫,在此過程中流場剪切作用對其進行取向排列,后續進行抽濾和烘干實現再生碳纖維取向氈連續規模化制備。


圖2. 基于磷酸分解和流場取向的碳纖維高效閉環回收再利用方法


圖3. 再生碳纖維取向原理及100m長的取向氈


  通過自重狹縫流場取向法制備得到的再生碳纖維取向氈長度連續,寬度可達30-1000mm,平均取向度超過80%,此外,再生碳纖維表面相對清潔,沒有過多的分散劑殘留。


圖4. 取向結構對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影響


  高度取向的再生碳纖維不僅可以大大增加復合材料中纖維的體積分數,而且可以充分發揮纖維的各向異性特性有助于復合材料的結構設計。復合材料的拉伸和彎曲測試表明,取向氈合理的鋪層設計有利于復合材料面內和層間更均勻的應力傳遞,從而提升再生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機械性能。


  此外,取向結構對于再生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電性能也有較大影響,沿纖維方向的導電率大幅提升,使得設計再生碳纖維取向氈鋪層結構以強化復合材料電磁屏蔽性能成為可能。


圖5. 取向結構對復合材料的電磁屏蔽性能影響


  這種規模化流場取向方法不僅將短切蓬松不連續的再生碳纖維轉化為規則有序的連續取向氈增強體,還可以利用其各向異性對復合材料進行結構設計,最后實現再生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結構-功能一體化提升,大大提高了再生碳纖維的再利用價值,對于碳纖維復合材料高效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


  以上研究成果以“Phosphoric acid derived efficient reclaimation of carbon fibre for re-manufacturing high performance epoxy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highly-aligned mat with optimized layup”為題,受邀發表于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回收利用專刊(Composites recycling)上。北京化工大學還獻華博士吳天宇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北京化工大學賈曉龍教授


  該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No. 2019YFB1504800)、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No. 21920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No. XK1802-2)、2019年北京化工大學青年英才計劃、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No. Oic-202001008,Oic-202101008)等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ompositesb.2021.108656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打印】【關閉

誠邀關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資訊
更多>>科教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千阳县| 九台市| 肇源县| 安岳县| 巩留县| 五常市| 安达市| 绍兴县| 浦江县| 和林格尔县| 呼和浩特市| 武邑县| 崇文区| 桓仁| 民和| 江口县| 凤山县| 咸宁市| 南丰县| 绥化市| 甘肃省| 那坡县| 郧西县| 卢湾区| 通道| 许昌县| 玉环县| 门头沟区| 岳普湖县| 佛冈县| 永康市| 金川县| 古交市| 江门市| 伊金霍洛旗| 久治县| 偃师市| 容城县| 衡山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