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干細胞(CSCs)是導致黑色素瘤耐藥和復發(fā)的重要原因。雖然抗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aPD-1) 在黑色素瘤臨床實驗中顯示出不俗的免疫治療效果,但是其療效常被CSCs免疫逃避進化所限制。同時,長時間、高劑量使用aPD-1會導致高昂的治療費用,以及劑量依賴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與免疫治療相結合的協同腫瘤治療策略。
近日,廣州醫(yī)科大學謝茂彬教授團隊與劉銘教授團隊和陶愛林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絲素蛋白的可溶解微針裝置。該裝置由雙層微針貼片(DLMNP)、加熱膜、柔性印刷線路板、手機APP和腕帶組成。對于DLMNP,內層微針由裝載aPD-1的絲素蛋白制備而成,用于aPD-1的釋放和免疫治療;外部涂層主要是裝載氨硼烷-介孔二氧化硅納米顆粒(AB-MSN)的聚己內酯,該涂層可以熱響應溶解,用于氫氣產生和氫氣治療。氫氣可以降低癌細胞的ROS,使癌細胞維持在正常的氧化還原穩(wěn)態(tài),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增殖、侵襲和活力。其較強的穿透能力能消除腫瘤內部的CSCs,抑制CSCs進一步分化。此外,aPD-1的持續(xù)釋放阻斷腫瘤免疫逃逸。
圖1. SMND的組裝及其用于癌癥干細胞協同免疫/氫治療的機制示意圖
圖2. SMND的部件結構,雙層微針貼片的形貌表征,以及APP的操作方法
圖3. AB-MSN的形貌表征,酸響應釋放行為以及細胞毒性實驗
圖4. 在小鼠黑色素瘤干細胞模型中的抗癌效果
該工作以“A smart silk-based microneedle for cancer stem cell synergistic immunity/hydrogen therapy”為題發(fā)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Adv. Funct. Mater. 2022, 2206406)。研究助理楊靜波(現中山大學在讀博士)、研究助理李廣蒙(現廣州醫(yī)科大學在讀博士)及研究生袁俊并列第一作者。廣州醫(yī)科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謝茂彬教授為論文的最后通訊作者,劉銘和陶愛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6406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
- 浙理工胡毅教授 AFM:共平面圖案溫度瞬態(tài)控制的智能可穿戴多色交流電致發(fā)光器件 2025-01-21
- 南京林業(yè)大學鄧超等 AFM:全值化利用MXene前體的多功能智能可穿戴紡織品器件 2024-04-16
- 東南大學葛麗芹教授課題組《ACS AMI》:微波響應工程化血小板微針貼片用于腫瘤深層滲透和精準治療 2025-02-26
- 東南大學葛麗芹教授/劉玲教授 CEJ:多功能微針貼片與電刺激協同調節(jié)傷口微環(huán)境 促進感染糖尿病傷口愈合 2025-02-17
- 常大王建浩教授、港中大夏江教授 JCR: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微針 →經皮遞送抗菌銅-DNA納米顆粒用于皮膚抗感染修復 2025-01-15
- 廣西大學林寶鳳教授團隊:基于廢棄蠶繭編織的凝膠“一網掃凈”難處理的超細納米顆粒和有害污染物 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