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學術測謊儀背后的警示
2009-04-29 來源:光明日報
據《中國青年報》4月22日報道,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高校近日紛紛引進“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用來檢測畢業論文。有人名之曰“學術不端行為測謊儀”。
學術測謊儀,究竟是何物?其實,它就是一個軟件,里面以涵蓋范圍甚廣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全文對比數據庫,可用于檢測抄襲、一稿多投、篡改、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據稱,原則上,需要檢測的文章與其中的文獻進行對比,只要存在一句雷同,就能被系統發現。
從技術上看,這樣一個測謊儀頗有一些“舉報”功能。對于那些造了假而又懶于掩飾的人而言,學術測謊儀無疑可以輕而易舉地使之原形畢露。在學術論文的審查過程中,先過測謊儀這一關,當可以省卻許多氣力。新疆部分高校引入這一技術,對及早發現及處理相關學術不端行為,應會收到相當的效果。
反剽竊軟件的運用,新疆高校當然不是第一家。比如,在近日曝光的云南中醫學院院長涉嫌抄襲的事件中,相關單位就委托清華大學通過反抄襲軟件審查問題論文。作為學術審查的初步,學術測謊儀的搜索速度快、范圍廣、精度高,得出的數據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這些數據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學術鑒定尚需進一步的學理評判。因而,在字句對比方面,測謊儀雖可以明察秋毫,但對那些善于“改頭換面”的造假者卻無能為力。就此而言,人們對學術測謊儀的期待也不可過高,視之為一個便利的工具足矣。
對于學術測謊,真正需要深刻思考的并不是技術上的些許漏洞,而是其中折射的學術生態的變異。所謂“測謊”,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每一個學術論文的提交者都是不誠實的,都有造假的嫌疑。因此,人人都要過場,接受測謊檢驗。于是,學術造假的發現和處理,不是圍繞相關證據來展開,而是通過不分青紅皂白地檢查每一個人來進行的。這就好像警察抓小偷,不是靠不放過蛛絲馬跡的證據采集,而是把大街上的每個人都當作賊,一個個搜身之后再看誰是盜賊。這種“草木皆兵”的過敏癥狀,其根源正是現實狀況的逼迫。近些年來,學界這塊凈土風波不斷,常常是新聞聚焦所在。如果不是層出不窮的學術丑聞的熏染,如果沒有學術榜樣的倒掉以及學風敗壞的蔓延,何以會有當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普遍懷疑?以此來看,學術測謊儀的使用,不只出于技術便利的考慮,恐怕更有學術生態變異帶來的深層原因。
通過學術測謊這道關,清者自然嚴于律己,濁者也許會有所收斂,學術空間興許有清風徐來。然而,學術測謊現象警示我們,測謊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只是多發現莊稼地里的幾棵稗草而已,并不能起到根治的作用。在學術測謊的背后,我們更需要從根本上想方設法克服當前學術遭遇的無奈窘境。
學術測謊儀,究竟是何物?其實,它就是一個軟件,里面以涵蓋范圍甚廣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全文對比數據庫,可用于檢測抄襲、一稿多投、篡改、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據稱,原則上,需要檢測的文章與其中的文獻進行對比,只要存在一句雷同,就能被系統發現。
從技術上看,這樣一個測謊儀頗有一些“舉報”功能。對于那些造了假而又懶于掩飾的人而言,學術測謊儀無疑可以輕而易舉地使之原形畢露。在學術論文的審查過程中,先過測謊儀這一關,當可以省卻許多氣力。新疆部分高校引入這一技術,對及早發現及處理相關學術不端行為,應會收到相當的效果。
反剽竊軟件的運用,新疆高校當然不是第一家。比如,在近日曝光的云南中醫學院院長涉嫌抄襲的事件中,相關單位就委托清華大學通過反抄襲軟件審查問題論文。作為學術審查的初步,學術測謊儀的搜索速度快、范圍廣、精度高,得出的數據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這些數據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學術鑒定尚需進一步的學理評判。因而,在字句對比方面,測謊儀雖可以明察秋毫,但對那些善于“改頭換面”的造假者卻無能為力。就此而言,人們對學術測謊儀的期待也不可過高,視之為一個便利的工具足矣。
對于學術測謊,真正需要深刻思考的并不是技術上的些許漏洞,而是其中折射的學術生態的變異。所謂“測謊”,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每一個學術論文的提交者都是不誠實的,都有造假的嫌疑。因此,人人都要過場,接受測謊檢驗。于是,學術造假的發現和處理,不是圍繞相關證據來展開,而是通過不分青紅皂白地檢查每一個人來進行的。這就好像警察抓小偷,不是靠不放過蛛絲馬跡的證據采集,而是把大街上的每個人都當作賊,一個個搜身之后再看誰是盜賊。這種“草木皆兵”的過敏癥狀,其根源正是現實狀況的逼迫。近些年來,學界這塊凈土風波不斷,常常是新聞聚焦所在。如果不是層出不窮的學術丑聞的熏染,如果沒有學術榜樣的倒掉以及學風敗壞的蔓延,何以會有當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普遍懷疑?以此來看,學術測謊儀的使用,不只出于技術便利的考慮,恐怕更有學術生態變異帶來的深層原因。
通過學術測謊這道關,清者自然嚴于律己,濁者也許會有所收斂,學術空間興許有清風徐來。然而,學術測謊現象警示我們,測謊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只是多發現莊稼地里的幾棵稗草而已,并不能起到根治的作用。在學術測謊的背后,我們更需要從根本上想方設法克服當前學術遭遇的無奈窘境。
相關鏈接: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反剽竊軟件能否杜絕抄襲? 探學術不端之"原罪" 2009-06-18
- 高校整治學術不端辦法9月起實施 認定6類學術不端行為 2016-08-30
- 《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9月1日起施行 2016-07-20
- 江蘇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堅持實行"零容忍" 2012-02-09
- 四川大學褚良銀教授課題組《Chem. Mater.》:基于光致變色水凝膠和光敏電阻的紫外線輻照劑量實時定量化檢測系統 2022-09-12
- “大學生論文抄襲檢測系統”正式發布 2010-08-19
- 廣東高校啟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