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理化所王樹濤、孟靖昕研究員團隊《Adv. Mater.》:受潛水蜘蛛啟發,利用補氣策略實現納米纖維涂層的長效抗垢
超疏水表面(一般是水下超親氣表面),在多個關鍵領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如物質運輸、耐磨損、電化學反應、膜淡化以及防污等。其中,超疏水表面存儲的空氣以不同的方式發揮著關鍵作用: 主動參與和被動防護。例如,氧氣可作為參與者,使三相電極具有較高的酶檢測靈敏度和準確性。相比之下,氣膜也可作為防護層阻擋固體基底與鹽溶液的直接接觸,展示出優異的抗結垢性能。然而,存儲的空氣常常會在劇烈的水下條件(如高溫、高流速)逐漸消失,使得這些超疏水材料的抗結垢能力只能保持較短的時間。因此,為延長超疏水材料特殊功能和使用壽命,急需尋找穩定水下氣膜的策略和方法。
潛水蜘蛛是一種獨特的動物,它通常會在水生植物中織網形成儲存氣體的潛水鐘,用于進行長期的水下呼吸。在嚴重缺氧的水中,潛水鐘內的空氣仍需周期性的從外部環境中補充(圖1a)。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王樹濤、孟靖昕研究員團隊,受潛水蜘蛛補氣過程啟發,制備了一種具有水下超親氣的仿生納米纖維涂層(圖1b),該涂層展示了長達30天的動態高效抗垢能力(約98%)。由于外界惡劣環境會加速空氣交換,涂層上的氣膜不可避免地會流失。因此通過在適當的條件下補充空氣,氣膜可以作為抑制界面成核和結垢的穩定屏障,表現出高效、持續的阻垢能力。因此,這種空氣補充策略可能為長期防垢材料提供新的途徑。該研究以“Water Spider-Inspired Nanofiber Coating with Sustainable Scale Repellency via Air-Replenishing Strategy”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上(doi.org/10.1002/adma.202209796)
圖1:受水蜘蛛啟發的納米纖維涂層具有良好的可持續防垢性能
圖2.氣泡在基底上的三種浸潤狀態:全覆蓋、部分覆蓋和較少覆蓋
圖3. 流速對水下氣膜穩定性的影響
由于外界因素(流速、溫度)的影響,基底上的氣膜展示出了不同浸潤狀態(圖2)。其中,隨著水下浸沒時間的增加,涂層表面氣膜會經歷三種浸潤狀態:從全覆蓋、部分覆蓋到較少覆蓋的逐漸損失。作者利用浸潤性、粘附力和熒光分別表征了這三種狀態。結果表明在適當的條件下補充空氣,可以保持納米纖維涂層上氣膜的穩定性。利用空氣在水下獨特的折射率,作者定性地表征了水下氣層的穩定性。結果表明隨著流速的增加,氣層損失越快。根據臨界反射率,得到了不同流速下補氣的間隔時間。進一步地,根據合適的補氣間隔和體積,可實現動態條件下氣層的穩定(圖3)。
圖4. 氣膜介導的涂層的抗垢機理:提高成核能壘,抑制界面成核,降低界面黏附
當基底處于礦物溶液中,會發生兩種現象:界面成核和界面粘附。作者通過理論計算說明了氣膜的存在會提高成核的能壘,抑制晶體異相成核,并能降低水垢與基底的粘附(圖4)。
圖5. 氣膜介導的涂層具有良好的抗垢性能以及對于不同基底、不同無機垢的普適性
通過補氣策略穩定氣層,實現了長期高效的動態抗垢性能。經過30天動態結垢試驗,穩定氣膜的涂層上CaCO3垢沉積的質量僅為約0.57±0.04 mg/cm2,遠低于氣膜逐漸消失的涂層(34.78±2.88 mg/cm2)和原始PVC涂層(56.63±2.36 mg/cm2)。同時,對于不同基底、不同類型的水垢,該策略均能實現良好的抗垢效果,說明該策略具有普適性。綜合近年來報道的氣膜介導的抗垢研究,穩定氣膜的涂層具有高效的抗垢性能(約98%)和較長的使用壽命(30天)。這些結果表明,受水蜘蛛啟發的納米纖維涂層提供了一種持久和通用的防垢策略(圖5)。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理化所博士生王儀萱,通訊作者為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王樹濤、孟靖昕研究員。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