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于明德。明德鐘樓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的標志性建筑,在國科大師生心目中占有獨特的位置。鐘聲作為一種外部刺激,經過人耳收集后,向人類傳遞著豐富的信息。聲音的三要素包括響度、音調和音色,其中,響度指聲音的大小,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音調指聲音的高低,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音色是聲音的獨特性,與發音體產生的波形有關。因此,對聲音進行準確的識別對于信息的傳輸具有重要意義。
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光電突觸被用于學習、計算和記憶信息,推動了未來的仿生電子設備和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研究人員構建了諸多用于聲音識別的突觸器件。然而,能夠同時對聲音的響度、音調和音色進行識別以精準感知聲音的突觸器件尚未實現。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大學黃輝教授課題組開展了有機光電突觸研究,開發其在圖像識別、人工視覺系統等的應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多次發表于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2c13471. Angew. Chem. Int. Edit. 2023, 62, e202213733. Adv. Opt. Mater. 2022, 10, 2201104. Cell Rep. Phys. Sci. 2021, 2, 100507.)。近日,基于聲音的三要素,課題組制備了可對聲音的響度、音調、音色同時進行識別的有機光電突觸器件,并對國科大明德鐘樓的鐘聲進行識別,相關工作發表于Nano-Micro Letters上。
圖1 材料結構與性質
2、器件性能
圖2 有機光電突觸器件性能
3.聲音識別
圖3 有機光電突觸器件對國科大鐘樓鐘聲的識別
文章中設計新型受體材料(BSC8-4F),與已知的給體材料(PM6)搭配后,制備了器件結構為ITO/PEDOT:PSS/D:A/PDINN/Ag的有機光電突觸器件。通過改變器件輸入的電壓、頻率、光強,分別來調節輸出信號的突觸后電流的大小、突觸信號變化的頻率和突觸信號的波形,從而與聲音的振幅、頻率、波形相對應,進一步調節聲音的響度、音調、音色。提出了辨別因子,建立電壓、頻率、光強與突觸后電流的定量關系式,從而達到聲音識別的目的。最終,實現對國科大鐘樓鐘聲的識別,準確率高達99.8%。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國科大特別研究助理魏亞男博士,通訊作者為黃輝教授和張昕助理教授。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學院相關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Wei, Y., Liu, Y., Lin, Q. et al. Organic Optoelectronic Synapses for Sound Perception. Nano-Micro Lett. 15, 133 (202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116-3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ACS Mater. Lett.》:共軛側鏈方向聚合構建新型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 2023-02-25
- 南科大何鳳教授團隊Angew:齊聚物受體 - 一類兼具小分子和聚合物優勢的高穩定性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2022-03-26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團隊和福建物構所鄭慶東研究員、廣大牛利教授等合作AM:高遷移率、窄帶隙聚合物受體材料及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1-08-06
- 江西師范大學陳義旺/廖勛凡團隊《Adv. Mater.》:三元聚合和區域異構化策略構建高效三元聚合物給體材料 2023-05-01
- 四川大學彭強教授課題組 Angew:非常規氨基甲酸酯側鏈用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給體材料 2022-10-23
- 四川大學彭強教授團隊 CEJ:三元共聚策略提升PM6聚合物給體材料光伏性能 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