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學院伍強賢教授團隊在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大類1區TOP,IF=9.1)在線發表研究論文《Constructing a special interface structure of starch/PBAT composites with a novel “many-to-many” strategy》。
在有機合成的溶液反應中,一鍋法將反應物的接枝率提高到95%以上是研究者奮斗的目標。由于熔體粘度和滯留時間的原因,熔融反應中反應性相容劑的接枝率較低,通常為10%以下,幾乎不可能達到100%,而高接枝率對工業化中復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等性質致關重要。本文中受大自然中蒼耳傳播的啟發,以數學統計的思想提出“多對多”的創新策略,使用聚氨酯預聚體(PUP)作相容劑,成功制備出具有新型高效相容結構的淀粉/PBAT復合材料,分離提純后結果表明PUP的接枝率高達99.2%。該研究不僅僅在方法學和分子結構兩方面實現了0到1的創新,也為解決這類復合材料的界面科學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華中師范大學為該論文成果的唯一通訊單位,伍強賢教授為第一和唯一通訊作者。
Fig.1 (b) new grafting idea inspired by “many-to-many” strategy (新方法)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al interface between starch filler and PBAT matrix (新結構)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ompscitech.2024.110593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ivsxyZzL46vZ
CITE: Qiangxian Wu, Yunguo Liu, Kui Jian, Sike Jiang, Fangqing Weng, Chengyue Wu, Constructing a special interface structure of starch/PBAT composites with a novel“many-to-many” strategy,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Available online 9 April 2024, 110593
https://doi.org/10.1016/j.compscitech.2024.110593
伍強賢教授長期從事高分子復合材料的界面科學研究;在化學,電子電路和機械工程三門學科領域中各有15年以上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積累,在高分子加工裝備上有獨到的創新。
此研究得到了華中師范大學-柯尤吉產學研平臺,國家高校學科人才引進計劃(111計劃,B17019)和農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部分評委意見摘錄:
- 南京大學胡文兵教授課題組 Polymer:高分子薄膜成型的應力松弛調控機制 2025-05-25
- 深大田雷課題組誠招博士生及博士后 - 高分子合成、有機合成、固態電池、電化學、理論計算、AI (長期有效) 2025-05-23
- 華南理工大學分子聚集發光研究團隊誠聘師資博士后 - 合作導師:秦安軍、趙祖金、胡蓉蓉、王志明、馮光雪、宋波 2025-05-21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CEJ:兼具高強度、優異阻燃性和尺寸穩定的多功能竹基復合材料 2025-05-20
- 北京化工大學胡君教授團隊 Small:兼具高拉伸與穩固界面性的一體化拉脹導電彈性體復合材料 2025-05-18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曼徹斯特大學劉旭慶Small綜述:纖維表界面科學和穿戴設備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