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更新迭代,電子器件正逐漸朝著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然而,由此產生的電磁波污染不僅會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還會威脅人類健康。目前,電磁波吸收(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EWA)材料通過吸收電磁波來減輕或減弱電磁輻射及干擾。這是消除電磁污染的一種有效方法,并且已成為當前的研究和應用熱點之一。不過,在吸收電磁波的過程中,EWA材料會產生大量熱量,而這些廢熱無法及時傳遞到電子設備外部,從而導致電子設備性能下降甚至出現故障。因此,研發兼具EWA和熱能存儲功能的材料迫在眉睫。從可控制備孔結構出發,加載聚吡咯-碳納米管的聚合物多孔材料,可以成功地構建質輕的導電網絡、提高熱能轉換效率,并儲存大量的相變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實現集成熱管理和卓越電磁波吸收性能。
圖1 聚酰亞胺/聚吡咯-碳納米管@PCM復合材料的制備流程
圖2 PCPCCs的熱穩定性和可靠性
圖3 PCPCCs的熱管理性能
圖4 PCPCCs的吸波性能
論文信息:
Yan Cao, Zhaozhang Zhao, Xinfei Ze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Polyimide/Polypyrrole-CNTs@PEG composites for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and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J]. 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8: 104 (2025). IF=23.2).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4-01202-z
作者介紹
曹琰,廣東工業大學2023級在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石墨導熱材料、碳電極材料、高分子管狀碳納米材料等先進功能材料。
黃錦濤,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評審專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團體標準評審專家,廣東省級工程中心認定評審專家,廣東省大學生材料創新大賽評審專家,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專家。在Small、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Composites Part A、Composites Part B等期刊發表SCI論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訊作者論文40余篇,高被引/熱點論文7/5篇,論文被引用2800余次,H因子32;在Wiley等出版社以第一/通訊作者合著書籍章節3部,專利10余件。參與項目10余項,其中主持7項。
閔永剛,廣東工業大學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師從于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lan G. MacDiarmid教授。擁有二十多年國際工作經歷,先后在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美國著名學府擔任過多種技術職位,如:美國杜邦、IBM、英國帝國化學公司(威克斯)、法國圣戈班、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等。致力于研究有機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功能高分子材料、有機發光二極管、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多維功能化石墨烯復合材料與應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合成與加工,節能環保和PM 2.5等。主持過多項美國國家標準局項目、美國國防部項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及中國國家基金項目,總項目經費達數十億元。多次獲得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制造協會科技成果獎、美國公司突出貢獻獎等。申報了一百余項中國和國際專利(其中四十多項已獲授權),科技文章一百余篇(總引用指數:>2000,H-index為 22)。
- 華南師范大學張振 CEJ:一種具有高潛熱、光熱、導電與焦耳熱多功能的相變柔性膜及其在熱管理上的應用 2025-04-01
- 江南大學殷允杰團隊 CEJ:集成動態熱致變色和可逆水傳輸到分層設計的織物中 - 用于自適應個人熱管理 2025-02-26
- 鄭州大學王建峰/王萬杰 AFM:超低紅外發射透氣聚合物織物用于紅外隱身及高效電磁-熱管理 2025-01-26
- 陜科大馬建中教授/閆凱副教授 AFM:新型高效電磁波吸收的多模態可穿戴織物傳感器 2024-12-17
- 南開大學黃毅教授、馬文樂助理研究員 AFM:具有低頻兼容性的強磁-介電協同梯度超材料增強多頻譜超寬帶吸收 2024-03-30
- 西工大張寶亮課題組 ACS Nano:具有平衡介電損耗的S-NiSe/HG復合室溫自愈合聚氨酯實現微波吸收和腐蝕防護 2024-03-07
- 北京化工大學汪曉東教授團隊 Nano-Micro Lett.: 碳化聚酰亞胺/凱夫拉纖維/氧化石墨烯@ZIF-67雙向復合氣凝膠封裝相變材料實現多重能量轉換與電磁屏蔽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