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熱議: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亟需改變
2010-03-04 來源:文匯報
“傳統的工科大學都要辦文科和理科,以文理科見長的大學都要辦工科,結果原先排名全國第一的工科院校現在逐年落后。在這種風潮中,就連復旦大學也不能免俗,曾考慮過要辦工科專業,但由于論證結果和教師的反對,最終沒有實施。”昨天,在復旦大學舉行的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座談會上,不少專家提出,綱要中提出將加大教育的財政投入,這對中國教育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改變教育評價方式,投入再多的錢也辦不出好大學,“如今的千校一面,就是源于對高等教育單一的評價體系”。
單一評價令高等學府趨同
“過去,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專業排名一直是全國第一,但在學校開始投入搞文科專業建設后,具備傳統優勢的化工專業,現在成了全國第二甚至第三名,失去了原先的絕對優勢——這幾乎已是全國大多數高校普遍出現的現象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范康年說,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另一位專家稱,高等學府的趨同現象,大約伴隨著211工程、985工程而出現。因為不論什么學校,要想進入211工程行列與985工程行列,就得依據同一套評價體系——學校必須夠大、學科夠全面。“定期驗收時,不論工科類院校還是文科類院校,面對的都是同樣的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不趨同才怪!”
范康年教授稱,教育的財政投入將在2012年達到4%,姑且不論這4%中投入大學的有多少,如果不改變大學的評價指標,建成一流大學將非常困難。他認為,對于不同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評價體系,尤其是辦校規模,完全不應被納入到評價體系中。“比如,美國的加州理工大學每年只招收200多名本科生,可照樣成為全美排名前5名的學校。但如果在中國,這樣規模的學校不僅連211工程進不了,校長可能會因為無法得到足夠的經費投入,而整天為學校規模太小、學院太少而著急。”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曉明教授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非是把大學都建設成哈佛這樣世界名校的樣子。綱要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但落實這些理念,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
讓教育回歸本源
去年,美國某基金會做了一個調查,研究了中印兩個國家的海歸。調查發現,42.5%的印度受訪者說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國能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持同樣觀點的中國受訪者只有17.6%。對阻礙學者回國的原因,印度受訪者列出的前三位是:交通擁堵、基礎設施不健全、環境污染。中國的受訪者則依次提出:環境污染、落后的文化氛圍、子女無法接受良好教育。復旦大學研究室主任劉承功教授提供的這組數據,說明了目前我國教育的現狀。
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教授表示:“有時候我們整天忙著大會小會,但是回過頭來看,發現我們離教育的本源卻越來越遠。這次提出的綱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試圖促使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源,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育的本質,就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而不是說以某一所或者某幾所學校來提高國民素質。”他認為,現在教育的目標和途徑都比較清楚,關鍵是政府和各類學校如何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
范康年教授則表示,大家都強調育人的重要性,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對教授來說,即便200個學生一堂課已經排好了,但如果有個領導咨詢會,或者有一個場子可以去爭取經費,那他就不會去上課了。為什么呢?因為他無法抵御利益的驅動,當然這也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一個大學對社會的貢獻主要還是培養的學生,因為學校的老師是有限的,貢獻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每年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那他們的貢獻就是無法估量的。”
單一評價令高等學府趨同
“過去,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專業排名一直是全國第一,但在學校開始投入搞文科專業建設后,具備傳統優勢的化工專業,現在成了全國第二甚至第三名,失去了原先的絕對優勢——這幾乎已是全國大多數高校普遍出現的現象了。”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范康年說,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另一位專家稱,高等學府的趨同現象,大約伴隨著211工程、985工程而出現。因為不論什么學校,要想進入211工程行列與985工程行列,就得依據同一套評價體系——學校必須夠大、學科夠全面。“定期驗收時,不論工科類院校還是文科類院校,面對的都是同樣的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不趨同才怪!”
范康年教授稱,教育的財政投入將在2012年達到4%,姑且不論這4%中投入大學的有多少,如果不改變大學的評價指標,建成一流大學將非常困難。他認為,對于不同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評價體系,尤其是辦校規模,完全不應被納入到評價體系中。“比如,美國的加州理工大學每年只招收200多名本科生,可照樣成為全美排名前5名的學校。但如果在中國,這樣規模的學校不僅連211工程進不了,校長可能會因為無法得到足夠的經費投入,而整天為學校規模太小、學院太少而著急。”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曉明教授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非是把大學都建設成哈佛這樣世界名校的樣子。綱要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但落實這些理念,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
讓教育回歸本源
去年,美國某基金會做了一個調查,研究了中印兩個國家的海歸。調查發現,42.5%的印度受訪者說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國能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持同樣觀點的中國受訪者只有17.6%。對阻礙學者回國的原因,印度受訪者列出的前三位是:交通擁堵、基礎設施不健全、環境污染。中國的受訪者則依次提出:環境污染、落后的文化氛圍、子女無法接受良好教育。復旦大學研究室主任劉承功教授提供的這組數據,說明了目前我國教育的現狀。
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教授表示:“有時候我們整天忙著大會小會,但是回過頭來看,發現我們離教育的本源卻越來越遠。這次提出的綱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試圖促使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源,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育的本質,就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而不是說以某一所或者某幾所學校來提高國民素質。”他認為,現在教育的目標和途徑都比較清楚,關鍵是政府和各類學校如何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
范康年教授則表示,大家都強調育人的重要性,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對教授來說,即便200個學生一堂課已經排好了,但如果有個領導咨詢會,或者有一個場子可以去爭取經費,那他就不會去上課了。為什么呢?因為他無法抵御利益的驅動,當然這也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一個大學對社會的貢獻主要還是培養的學生,因為學校的老師是有限的,貢獻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每年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那他們的貢獻就是無法估量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