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多酸手性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0-04-0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最近,化學系魏永革副教授研究小組利用課題組自主發展的多酸亞胺化方法,選擇三羥甲基氨基甲烷修飾的烷氧基化Anderson雜多鉬酸簇作為特殊的亞胺化試劑,成功地將兩個非手性Lindqvist六鉬酸根簇與一個Anderson雜多鉬酸簇組裝成納米尺度的C2手性桿狀多酸三聚體(直徑約1 nm、長約2.8 nm)。該方法是在多酸中引入含三羥甲基基團的有機胺配體,通過共價組裝,將不同的多酸簇通過碳-碳單鍵連接起來,形成多酸納米桿。由于多酸簇特大的體積阻止了碳-碳單鍵的自由旋轉,瓦解了多酸分子的高度對稱性,從而構建出含多酸的手性化合物。這一工作為多酸簇的可控組裝,尤其是為設計合成新型手性多酸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該研究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2010, 132, 14-15。自然亞洲材料“NPG Asian Materials”雜志于2010年3月23日在Featured Highlights欄目以“Polyoxometalates: chiral rods from achiral building blocks”為題對此工作作了特別的亮點報道,認為“本工作將非手性多酸簇構建成手性多酸納米結構,開辟了一條多酸可控組裝的新道路。”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