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 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還要20年
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到底在哪里?斯坦福大學校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中國高校應該從數量擴張發展到質量建設上來,而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20年。
約翰·漢尼斯認為,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我看來主要是在質量建設上。在過去的20—30年間,中國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上,現在則已經到了重視質量的時候了。世界上只有少數一些大學能夠成為頂級大學,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約快則20年,慢則50年。在這一點上,斯坦福大學發展的例子可供借鑒,在20世紀50年代時,斯坦福并不是世界知名高校,而20年后她已躋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資源和支持。二是重點發展工程、計算機、軟件和醫藥等學科。三是建設硅谷,與企業之間建立特殊聯系。
如果要給當前中國大學“挑刺”的話,漢尼斯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課程設置中,講座式為主,而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少,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收獲。第二點,中國高校讓學生選擇專業的時間太早了。學生在18歲的時候,還不了解大學課程,更談不上感興趣,這時候就讓他們選擇專業,并灌輸就業的觀念,這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在我看來,本科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讓他在未來的20年到30年中,獲得整個人生的基礎。當然也有不少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的的職業學校,這就另當別論了。
漢尼斯認為,卓越是大學的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希望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實現卓越。但在每個領域都很完美,又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關鍵的就是要找到重點,這個原則在每個國家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斯坦福也有這樣的情況,以前也有過護士及建筑學方面的項目,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把這些項目都關閉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把它們做好。還有一種可能性,在某一個領域,你沒法做到一流,但是又覺得在這個領域我必須做下去,這個時候就要針對那個領域建立一些新的策略,對它進行重造重建,可能需要新的領導,然后有一個非常好的戰略規劃,這才能夠去保證我們所做的所有投資和資源不會被浪費。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 整個東亞要培養創新人才都很難
談到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時,劉遵義表示差距很難量化,但20年內中國應該會有世界一流大學。他認為,培養創新人才不僅是中國高校面臨的難題,也是整個東亞面臨的困惑,這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關。
“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環境”是本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熱門議題。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尊師重道是個悠久傳統,學生尊重權威,課堂上對教授觀點不敢有異議,100%相信老師。在這種學術氛圍下,何來創新。“愛因斯坦如果不是懷疑牛頓的觀點,挑戰權威,也不會有創新。”劉遵義說,受文化差異的影響,中國大學培養創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難。“如果一個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都不敢質疑老師,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學能質疑老師,挑戰權威?”
“我不敢說香港中文大學創新氛圍很濃,我們在積極營造這樣的環境。”劉遵義說,在中文大學有很獨特的書院制度,中文大學有四個書院:崇基、新亞、聯合、逸夫書院。學生入校后,除了選擇不同專業外,還要選擇自己的書院。所有老師也都隸屬于某個書院。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包括中國哲學、法國音樂等。所有本科生都會在這個書院里面,甚至吃飯都在一起,三四年下來,大家成為好朋友,跟老師非常熟悉。這種模式非常受學生歡迎。
在填報志愿方面,劉遵義認為,其實18歲就要讓學生來決定讀什么專業,未來從事什么工作,的確太難了。很多學生、家長對專業的概念很模糊,比如有的學生聽從建議選了醫科,結果看到流血會暈倒。高校應該建立彈性機制,讓學生可以更換專業,學生應選擇最喜歡的事來做,如果做喜歡的事那會是一種享受,而家長則應充分尊重孩子。
- 博鰲亞洲論壇之大學校長論壇:“大學之道”是重書本還是重職業教育? 2013-04-09
- 楊玉良:大學過分功利對社會是個禍害 2012-07-23
- 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在南京大學舉行 2012-07-23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為什么世界一流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高? 2018-04-24
- “雙一流”20所準世界一流大學曝光,中國高校格局面臨巨變? 2017-08-25
- 高校“貧富差距”巨大 清華年支出超百億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