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家齊:自主招生正面臨挑戰
2010-05-14 來源:科學時報
高校自主招生每年都在改進,但是行進到今年,似乎已經觸及了中學教育所能容忍的底線。不少中學校長認為,大學“各自為政”的考試,不但加重了中學生的負擔,而且攪亂了中學教學的正常秩序(姜澎:《當大學教授見到中學校長——老觀念再不改,你就out了!》,《文匯報》2010年3月18日)。事實上,面對自主招生紛繁的試題,許多中學已經感到無所適從了。現在所反映出來的中學的無奈,也正是應試教育的無奈。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自主招生正走到十字路口,它正面臨挑戰。自主招生能不能更上一層樓,走向成熟化,而不跌入應試教育的窠臼,人們正拭目以待。
自主招生雖然是新事物,但是要警惕穿新鞋走老路。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前車之鑒的。上海1985年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取得了高考命題權(徐敏:《高考“立交橋”該怎么搭?》,《解放日報》2010年3月9日),當年鼎力促成此舉的呂型偉同志曾有一系列后續的改革設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健康狀況和離休而功虧一簣,而現在高考的上海卷(以及其他省市卷),早已納入應試教育的軌道了。
熊丙奇教授力主把自主招生挪到統一高考之后,即以統一高考取代現在自主招生的筆試(熊丙奇:《自主招生移至高考后進行有利各方》,《東方早報》2008年12月16日),后來他曾在多個場合重申過這一觀點。這個設想,如果推遲到統一高考改革之后,也許是合理的。但是在現階段,統一高考本身及其所引發的應試教育仍然是一個欲解不能的死結。自主招生作為解決應試教育弊端的一項舉措,如果這時候就讓它回過頭去搭乘統一高考的便車,那就是把才起步的自主招生重新驅回到統一高考的獨木橋上去,自主招生剛剛取得的一點成果有可能就此被葬送了。
與上述設想相反,當務之急是要盡早地實現自主招生與統一高考完全脫鉤,其實這也是高校的期待(丁光宏:《期待自選生免高考》,《解放日報》2010年1月18日)。現在的考生在自主招生“預錄取”之后仍然需要參加統一高考,繼續堅持這種辦法將是不妥的。許多人批評當前的自主招生和統一高考錄取標準同質化的問題,其實只要實現了兩者的脫鉤,在錄取標準上就會顯示大得多的差異。
關于自主招生成本太高和招生工作量太大的問題,今年推出的數校聯考肯定是解決的途徑之一。聯考的規模也許還需擴大很多,但是,如果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心,全國采用同樣的試卷和考試辦法,甚至實行標準化考試,那就要承受大得多的回歸應試教育老路的風險,所以是斷不可取的。自主招生的生均成本和工作量無疑要比統一高考高許多倍,而格式化處理雖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但是我們一定不能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惜重蹈格式化的老路(姜澎:《專家認為高校獨立招生考試是權宜之計,重要的是提高學業水平考試精度》,《文匯報》2010年4月8日)。多渠道選拔人才,是自主招生的初衷;而統一考試則是重新收縮高校的自主權。如果經費有限,寧可把自主招生限制在較小的規模,卻不應該偏離這個初衷。
自主招生觸發了大學與高中之間關于教育理念的碰撞。大學批評中學教學死扣教材,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中學則批評大學“選拔人才的標準模糊不清”,究竟“大學的特色在哪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唐聞佳、張小葉:《中學教師就高校自主招生回應大學教授——人才選拔怎能“只破不立”?》,《文匯報》2010年3月25日)。據說,如果大學能夠明確說明他們是要考微積分,還是線性代數,那么作為中學未必沒有能力開出相應的選修課;如果大學以為現在中學開設一百門選修課還不夠,那么中學甚至可以考慮開出更多門。這些意見確實反映了現行的中學教育理念的誤區,因為問題的微妙偏偏在于并沒有人要你用選修課來涵蓋考試范圍,這正是許多中學校長感覺無所適從的原因。既然自主招生不是面向大多數中學畢業生的,中學教學就沒有責任為考生預先準備好應對自主招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識。要讓優秀學生沖刺自主招生,中學首先要做的事情其實只有一件,那就是大幅度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為他們提供馳騁發展的空間。
我們正缺少一種為了自主招生的健康發展而不帶偏見的討論,正缺少招生有關各方充分的溝通。高中作為被招生的一方,中學教師當然是最有發言權的群體之一。大學生的基礎要靠中學教育來營造,所以就大學那一方面而論,不應該簡單化地否決中學教師的批評。從目前的情況看,彼此給予對方的建設性建議都比較少,更缺少的是關于對方意見虛心的聆聽和自身的反省。這不應該是一場誰是誰非的爭論,而應該是中學與大學教育實現磨合,共同解開困擾我們多年的教育死結的過程。
作為自主招生的高校,必須承認目前的考試和招生辦法仍然很不成熟,是大有改進余地的。考試的命題原則需要反復探討,也應該對具體的試題展開廣泛評議。就自主招生而言,試題是否允許超過教育大綱也許不是需要討論的話題,但顯然不能說任何超綱的試題都是合適的。自主招生理應更加注重考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是這種考察不應該只體現為試題的難度。特別是,把大學課程所要求的題目拿來讓中學生做,恐怕不是正確的導向。
自主招生的過程應該為考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能優勢的平臺,以此作為是否錄取的重要判據。建議設置一場考試,命題不局限于具體課程,考生在20道題中選做3題,答案要有深度和創見。批卷以“不及格”、“及格”和“優秀”三級判分,回答平淡者即使沒有大錯,也只給“及格”。統一高考主要是通過揭示考生的知識缺陷而實行淘汰,如果自主招生能主要地通過揭示考生的知識優勢而給予錄取,憑這一點就將使自主招生與統一高考拉開大的距離。這一類考試,至少可以在個別高校先進行試驗。
北大等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推出了“校長實名推薦”,對此社會各界提出過不少疑問。現在,自主招生已經結束,我們有理由期待有關高校作出一個答復,讓公眾了解這“實名制”是不是起到了實效,還存在什么問題以及明年改進的設想。既然稱為“實名制”,就不應該是關起門來的一種操作。作為一所負責任的高校,理應對此每年例行發布公告。為了自主招生的健康推進,堅持并提高招生過程的透明度是重要一環,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所缺少的。
自主招生所引發的是新舊兩種教育觀的討論,需要中流砥柱的勇氣和清醒的頭腦,才能把自主招生推向成熟化發展。我們期望由此喚醒基礎教育的活力,而要警惕自主招生折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去。
(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北京15所高校公布自主招生簡章 北大、清華方案仍未出臺 2015-03-03
- 多名高校蛀蟲落馬 腐敗逼停人大自主招生 2013-12-26
- 自主招生申請材料頻現造假 童年往事雷同 2012-12-24
- 川大冉蓉/崔為、國科大溫研院陳強《Prog. Mater. Sci.》:軟物質克服硬挑戰 - 苛刻環境下使用的生物啟發水凝膠 202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