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途徑分析
2010-05-25 來源:科學時報
和中國相比,美國的大學教師更善于營造一個寬松的、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高級人才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而研究生教育是培養(yǎng)這些高級人才的搖籃,因此使學生變得有創(chuàng)造性是研究生教育的職責所在。當前,各國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視已經提升到全球范圍內戰(zhàn)略合作的程度。美國對于研究生的教育一直注重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從招生、師資、課程、教育方法等多種途徑采取了相關措施。
途徑一:招生機制
首先,在招生時雙向選擇,重在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研究潛力。美國各大學招錄研究生,只將GRE和TOEFL考試作為基本要求。招生人員通過研究生入學申請材料上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獲獎情況、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成績、教授推薦信、自我陳述等對申請者進行綜合評定,考察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辨性、寫作能力、研究水平和潛力等綜合能力。這種考察綜合素養(yǎng)的招生機制有利于選拔出優(yōu)秀生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美國的招生制度給予申請者很大的自主權,學生可以同時向多家研究生院提出申請,優(yōu)秀學生往往會被多家院校同時錄取。
其次,在全世界范圍內吸引優(yōu)秀生源。2001年的“9·11”世貿恐怖襲擊事件以后,美國加強了對學生簽證的控制,給國外造成“美國不再歡迎國際研究生”的印象,以至于隨后的三年美國國際研究生的入學率連續(xù)下降。為此,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吸引國外最優(yōu)秀的和最聰明的學生。經過這些努力,美國國際研究生入學率從2005年開始復蘇。生源的國際化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潛力的激發(fā),因為不同國籍的學生在交互中容易產生思維碰撞,而這種碰撞往往就能產生新的東西。
途徑二:導師
首先,重視發(fā)揮導師的角色功能。導師是研究生全面成長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為了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獨立的判斷能力、學術嚴謹及學術誠信作風,各大學一般都對導師的職責作出明文規(guī)定。
其次,導師集體指導,發(fā)揮團隊優(yōu)勢。美國研究生的培養(yǎng)采取集體培養(yǎng)和個人指導相結合,集合學科師資的集體力量對研究生提供指導和幫助。研究生入學后除了有1位導師外,還有4~6位本學科相關方向的教師組成的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對研究生修讀的課程、研究方向的確定、綜合考試以及最后的論文答辯,負有指導、咨詢、組織和把關的職能。這種機制把導師個人作用和本學科師資集體的力量有效地結合起來,發(fā)揮了智力資源的最大效益。研究生與不同的指導教師輪番進行交互式接觸,可以博采眾長,形成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因此,研究生、導師、指導委員會之間互動的質量、深度和廣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最后,實現(xiàn)師生比例較小的個別化指導。美國每名導師所帶的研究生僅為2~3名,師生之間通常是親密、平等、自由、民主的關系。低師生比使導師有精力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也保證了導師和學生之間能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興趣,在論文選題上作出合適選擇。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美國東北大學白若冰教授課題組:液晶彈性體的熱力耦合中的合成-加工-性能關系 2024-12-04
- 蘇大李剛教授、美國Tufts大學Ying Chen教授/David Kaplan院士合作 AFM:人工培養(yǎng)肉 - 食品行業(yè)的可持續(xù)解決方案 2024-11-12
- 美國東北大學鄭義教授、Marilyn L. Minus教授團隊:易于制造的高透明薄型聚乙烯醇氣凝膠 2024-11-10
-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饒思圓課題組誠招博士、碩士研究生 - 化學、材料學、生物工程、電子工程、神經科學、基因工程 2025-04-11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4-04-26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 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14
- 2018年的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 確定加大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措施,提升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 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