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為什么我們所期望的科學大師遲遲難以出現
2010-05-31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了,經濟發展迅速,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為什么我們所期望的科學大師卻遲遲難以出現?
這里面有很多原因,學術界也眾說紛紜。其中有一點值得深思,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循規蹈矩、中庸保守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培養科學大師和領軍人才,甚至一些有可能成為大師的“苗子”也會被扼殺。
我國學術環境中,有功利性太強、過于浮躁的成分,也使得科學家最好沿襲別人所開創的領域,走一條穩妥、安全的路,而不敢“標新立異”,不敢創新,怕當“出頭鳥”。在傳統的語境中,“標新立異”并不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在科技創新領域,這個詞所代表的精神卻不可或缺。
科學尊重首創和優先權,鼓勵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鼓勵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創新需要學術自由,需要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需要有創新的勇氣和自信心。
科學大師的出現源于重大的創新成果,而大成果產出必須要有一個學術氣氛濃厚、寬松的環境,有一個靜心搞學問的氛圍。蔡元培當年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對待人才,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大師級人才,鑄就了北京大學的金字招牌。蔡元培的人才觀就是尊重人才的個性,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體現的是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藝。
怎樣才能培養出有個性的創新之才?最重要的應該是改革教育。當前的中國,最讓人詬病的是應試教育,重視知識灌輸,忽視創新能力培養,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人才的個性發展,沒有把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方面更顯不足。
首先,課程教學仍以知識傳授為主,缺乏探究式教學和實踐活動?茖W探究式教學,能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一些科學的結論。這有利于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理解科學理論,學習科技技能,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其次,不同程度地忽視基礎理論教育?茖W史表明,科技人員能否做出新理論發現和新技術發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科學知識和高度相關技術能否全面靈活地加以掌握。具有完善的科學知識結構,掌握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是科技領軍人才素質的重要特征。
第三,不重視研究生思維方法等科學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大凡科技領軍人才,都在培養和提高自己科學方法能力上下過功夫。美國科學社會學家曾采訪過美國在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他們在讀研究生期間十分重視向他們的導師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其中許多導師本身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對他們來說,讀研究生的主要收益在于打下一個包括工作標準和思想方式在內的比較廣泛的基礎。
教育的基本目標不僅要培養對社會有用的通才,還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專才。在教學中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把素質教育和啟發式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實踐密切結合,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杰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寄希望于該《綱要》的深入貫徹實施能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素質教育的基礎。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白春禮考察調研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2013-09-16
- 白春禮: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領域首先突破 2013-01-03
- 國科大2012年度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