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高教論壇: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諸多挑戰
2010-06-0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作為世界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高等教育在20世紀末經歷了從精英向大眾階段的過渡。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比如校園變得比以前更加擁擠、課堂規模變大、學生錄取標準下降、生均辦學經費不足、生師比速度提高、學生就業困難等。
日前,由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大學和芬蘭坦佩雷大學、赫爾辛基大學聯合舉辦,主題為“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的挑戰與經驗”的中國—芬蘭高等教育論壇上,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國有、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蔣毅堅、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等和來自芬蘭、德國、日本等國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者一起,共同探討上述問題并努力給出對策建議。
大眾化教育并不否定精英教育
本次論壇由北京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承辦。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閻鳳橋在論壇上提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出現了分化的趨勢,高等教育系統如何同時兼容精英與大眾高等教育組織,是高等教育結構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不同國家高等教育系統中,精英教育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閻鳳橋提供了一組數字:在意大利精英高等教育占高等教育系統的90%,在德國和瑞典為60%~70%,在英國為50%~60%,在法國、日本和美國為10%~20%。“事實證明,擴張的學生規模被精英大學吸收的比例越高,出現的問題就越多。”他指出,高等教育系統分化程度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如何,是一個急需研究的問題。
武漢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劉智運說:“大眾化教育的特點就是層次類型的多樣性,但大眾化教育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進行大眾化教育的同時還要保證精英教育的質量。”他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實現了五大轉變:一是在教育模式上,從單一的精英化教育,向多樣化的大眾化教育轉變;二是在教育功能上,從以傳授前人知識為主要特征的知識教育,向以培養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為主要特征的認知教育轉變;三是在教育教學組織上,從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向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四是在教學方式上,從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為主,向師生互動和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尤其是通過研究、探討式教學轉變;五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從單一的學科背景下的專業對口培養,向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培養模式轉變。
中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問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教師趙立瑩認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不同的國情決定了各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特殊問題。
在趙立瑩看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特殊問題有四方面。第一,窮國辦“大教育”的現實,決定了國家財政投資水平先天不足。多年來,我國年度公共教育經費在170億美元左右,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的1.5%,支撐起2.4億全日制在校學生的教育,約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0%。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從7%上升到了23%。在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人才培養質量不受影響,是要以大量資金的投入為前提的。而我國財力有限,不可能停止對基礎教育或社會其他行業的投資而僅投資高等教育,國家只能逐步提高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但是高等教育發展速度之迅猛超過了國家經濟承載力,國家投資跟不上增長需求,勢必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后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1∶99現象 2010-02-26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