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人文教育與大學靈魂
2010-07-27 來源:科學時報
大學要面向未來
我們現在再討論一個問題:大學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辦大學?從學生、老師、學校,一直到社會,我們多半有這樣一個觀點:大學是為社會服務的。如果不為社會服務,大學的價值就被抹殺了。我對英美一些著名高校的看法作了一些總結:大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要讓各種不同類型的年輕人加強他們自我反思的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能夠使他們向智慧追求;要很明確地分開信息和數據,數據就是知識,知識就是智慧;要培養他們聽的能力,要發展他們能夠對話、能夠辯論、能夠討論的興趣和能力,要讓他們有想象力;要讓他們發展一些內在的價值。
大學也確實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但要了解:大學為社會服務與其他各種單位為社會服務的不同點。一般呢,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大學還有一個目的是為社會創造應該有但現在沒有的東西。如果大學只是消極的,社會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這種服務是有限的。大學應該尋找社會需要的,不管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為社會創造。
大學確實應該成為文化、精神、傳統的承繼者。例如圖書館,這就是精神文明的積累。大學一定是文化的傳承者,如果大學對于文化的傳承掉以輕心,那么這個大學就沒有好的教授,這個大學是失職的。有些大學是面向全世界的,不只是他自己的。一個大學是人類社會的結晶,它是一種社會的承諾,不是一個商業行為,也不是靠校友。
大學要面向未來。在社會中,大學當然是要長遠考慮的。一種機制是校長的任期是無限的。只要校長愿意做,董事會認為他可以做下去,他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沒有多少年一次的簽約。比如哈佛的校長,最短的做了5年,是因為學校文科的教授聯合起來反對他,因為他只懂量化,只懂經濟。在此之前,最短的10到12年,有一位校長做了40年。一個領導的任期要長,他就有視野。當初選他當校長的時候,表示他不僅是一個極好的行政人員,還有視野。
大學的發展要考慮長遠,要考慮100年以上,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希望成為什么樣的大學。現在人類碰到了以前從來沒有碰到的大問題,就是人類存活問題。哪些地方來考慮這些問題呢?像現在關于氣候變化的問題,大半是大學在討論,不是民間組織,因為它的時間不夠長。
大學要有培養人才、社會服務、傳承文化的責任,要面向未來,還要有批判的能力。這個批判是負責的批判。現在網絡上的批判是不負責任的批判,而大學的批判不僅是批判政治,還要批判社會,批判文化,批判媒體,要建立一種批判的精神。
大學應當培養公共知識分子
大學應當是培養公共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場所。公共知識分子的標準非常低,只要是關切政治,參與社會,注重文化的,中國任何一所大學的大學生都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當然候選人。可是現在大學教授拒絕做公共知識分子,他們除了自己專業領域的東西,對非科學領域都不關注。現在在中國,大學教授專業性越來越強,壓力太大,這是不健康的。大學多個學科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教授和行政單位人員的溝通都非常重要。
一所大學,要有一批學生,能夠把大學的理念公諸于世,讓社會了解為什么要辦大學。大學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現在人文被邊緣化,值得我們憂慮。
為什么說大學生要成為公共知識分子?因為21世紀的領袖,是精英中的精英,必須具備的條件,除了經濟資本,還要注重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完全無法量化。我們一到法蘭克福大學,很短幾天時間,就了解到這個大學有豐富的社會資本。在這所大學中間有各種不同領域的交流。沒有交流、沒有對話、沒有討論,就沒有社會資本。
我認為,如果一個大學要有進一步發展,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要關注人文學。大學的靈魂,或是大學的精神,人文學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
杜維明: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曾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后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杜維明先生的研究以中國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為中心,被稱為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
(本文根據杜維明教授2010年6月21日在浙江大學求是大講壇上的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有刪改。)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