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高校獲獎比例超七成
2011-01-2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捷主持的“非線性輸出調節問題及內模原理”項目是香港高校中唯一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項目,也是控制與自動化工程領域的唯一獲獎項目。該研究理論利用復雜的數學工具探索出更可靠的自動控制系統,應用范圍包括日常機動儀器,如汽車的自動駕駛、精確的機械制造系統等,也包括航天國防等領域,火箭的啟動、衛星的姿態控制等。
產學研結合服務社會
大學不僅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而且也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為36.1萬人,兩院院士41%來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38個,占62.7%,國家工程(技術)中心113個,占34.6%。
2010年,高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比例均超過70%,涉及農業和糧食安全、醫療和生物技術、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這表明,高校在帶動行業技術進步、促進科技與成果的轉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新經濟增長點以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清華大學共有19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得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清華大學作為第一單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獲獎7項。康克軍教授等完成的“大型裝備缺陷輻射檢測技術”項目、范維澄院士等完成的“應急平臺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取得了清華大學在同一年度獲得兩項國家科技一等獎的重大進展,為百年校慶獻上厚禮。
天津工業大學領銜完成的“耐高溫相變材料微膠囊、高儲熱量儲熱調溫纖維及其制備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制備出在室溫下具有熱能吸收、釋放功能的纖維—儲熱調溫纖維(俗稱空調纖維),這種纖維對改善服裝舒適性意義重大,已成功應用于山西恒天、山東海龍、深圳捷德紡織、中航一集團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在行業內推廣,有利于實現“低碳”經濟和“低碳”消費。
由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王晏民主持完成的“特大異型工程精密測量與重構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從技術研發、科研攻關,到立項、鑒定、推廣實施,歷時6年,目前已在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首都機場新航站樓、中國中央電視臺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線、北京國貿大廈、武廣客運專線、故宮古建筑大修、全國地鐵建設等多項大中型工程中得到應用,經濟效益達到7億多元。為特大異型工程的質量、安全和工期提供基本的保障條件,同時為北京奧運會、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作出突出貢獻,推動了測繪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們期待中國高等教育能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所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提高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堅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學發展之路,更加重視發展理念的轉變,更加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更加重視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 | 趙東元、吳一弦、朱美芳、楊槐等獲獎 2021-11-03
-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 | 趙東元、吳一弦、楊槐、黃險波、劉雪強等上榜 2020-08-04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項目名單公示 2020-03-25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