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原因復雜
制約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因素可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類。
在客觀因素方面,國家整體實力不足首當其沖。無論在經濟實力、外交實力、科技實力還是文化實力,如果綜合考慮人均水平等因素,我國的實力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家整體實力不足,必然制約了國家運用多樣化的手段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能力。同時,我國極度匱乏提升科技國際影響力的人才群體,包括提升科技實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整合科技實力的管理人才、推介科技實力的交流人才等,導致引領科技發展、提升科技實力和促進科技國際交流的能力相對不足,繼而使得我國的科技難以走向國際、影響國際。此外,發達國家多方牽制也阻礙了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提升進程,技術貿易壁壘、知識產權和標準壁壘是之,形成聯盟或者達成默契進行抵制、媒體進行負面宣傳報道亦是之。這種反對和牽制固然阻止不了發展的態勢,但卻能在短期內構成較明顯的負面影響。
如果上述三方面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客觀因素,那么兩個主觀因素則是完全有可能迅速加以改觀。首先是國家缺少戰略上的認識。我國當前仍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對提升硬實力較為重視,而對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態、環境等軟實力重視不夠。因而,盡管《“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實施綱要》等專項科技規劃對發揮科技在“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闡述,但仍未上升到國家最高層面,各部門、各地方之間難以凝聚形成共識,更妄論共同謀劃提升科技國際影響力的戰略問題。而與戰略認識不足相伴的是相關推動力量分散。我國直接的科技部門就有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國科協、教育部、自然基金委等,再加上其他部委中的科技部門,各地方政府的科技相關部門,以及大量的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它們在提升科技國際影響力方面還未形成合力。同時,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的推動步調也并不一致,特別是科技部門沒有充分參與外交、國際政治等領域的活動,都不利于推動科技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提升科技國際影響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從戰略上確定推動原則,并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責任主體,在此基礎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具體政策措施加以貫徹。具體來說,可重點考慮的方面不斷完善與發達國家之間形式多樣的科技合作,加快我國各類企業和科研機構“走出去”步伐,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援助和合作研發力度,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組織和會議中的影響力,繼續積極地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進一步加強科技領域的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以及有針對性地擴大形式豐富的對外科技宣傳活動等內容。
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形象力,有益于中國科技,也有益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通過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形象力,可以消除“中國科技威脅論”論調并確立中國科技的國際正面形象、為中國科技“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實施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從而推動全球科技開放式發展,創造更合理的國際經貿環境,促進民生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世界多極化,創造更加和平的國際安全環境。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杜紅亮 趙志耘)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陜西科技大學楊洋、哥廷根大學張凱 ACS Nano:“強弱協同作用”構筑高性能水凝膠電解質 2025-04-17
- 天津科技大學司傳領、王冠華/卡爾加里大學胡勁光 RSER 綜述:木質素基光催化材料 - 構建、應用與展望 2025-04-17
-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國際引證報告發布 2012-12-28
- 中國人民大學賀泳霖等 Small:可噴涂超分子丙二醇凝膠 2025-05-15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IJMS:考慮多種影響因素下的磁流變阻尼器本構優化建模 2025-05-09
- 中國科大張青川教授、吳尚犬教授團隊 Nano Lett.:通過細胞的“自我激勵”高效生產功能性sEV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