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學者呼吁:讓學術會議回歸本來面貌
2011-05-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別敦榮教授依然清晰地記得20多年前參加學術會議的情景:那時的學術會議沒有現在的浮躁,大家開會都很認真,都能堅持到會議結束。而今天,開會規模越來越大,但會期越來越短,開幕式人多,茶歇后很多人就不見了。
在別敦榮教授看來,舉辦學術會議是學術繁榮的重要標志,加強學術會議的管理,提高學術會議的質量和水平,是繁榮我國學術不能回避的重大課題。
別敦榮教授就此呼吁,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學術會議最重要的是回歸其本來面貌,即學術會議是學者同行交流思想的機會和場所,要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最關鍵的是要抵制和回避非學術的因素”。
“讓學術會議回歸本來面貌”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飛躍在自己的博客里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信息領域SCI期刊少,由于歷史的原因使LNCS位列其中,本是件好事,無奈讓一些中國人發現了,成了“瘋狂開采”SCI、造假斂財的絕佳工具;原本在國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會,到了中國,投稿數量劇增,會議文集也從薄薄的一小本變成厚厚的幾大本;計算領域有人一年就出20多篇SCI文章,都是通過LNCS“挖掘”出來的。
更讓他覺得滑稽的是,“當LNCS從SCI中被刪除時,其他國家的學者連注意都未注意到,但在中國卻被看成一個‘事件’,還有了類似于《LNCS倒了,中國的文章投向何處?》的專門討論。”
“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召開學術會議的目的出了問題。”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閔應驊對此一針見血,“學會要召開學術會議是為了擴大學會的影響;大學承辦學術會議的目的是宣傳自己的大學或自己的研究組;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差。”
“學術會議的本義是什么?”記者問。
“學術交流”,閔應驊脫口而出,“就這4個字。”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學生,閔應驊在國外游歷多年,回國后也經常出國參加會議。他在國外看到的是,學術會議需要一個學術圈子來支撐,有本領域的幾位學術帶頭人常年參加,他們掌握本領域的研究動向,彼此都熟悉。參加會議的專家教授是為了來了解世界最新進展,并聽取別人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意見,每個專家都有收獲,都是平等交流,參加會議的研究生則是為了接觸名家,學習討教。
而在國內,閔應驊所看到的更多情況是,“主辦者自己不出名,說我請來了名人”。
“學術會議應該成為真正交流學術的地方,而不是搞浮夸的高產田。”在閔應驊看來,學術會議主要不是發表論文的地方,會議出論文集是為了學術交流的方便,“有的學術會議,沒有論文集,照樣可以開得很成功”。
多年參加國內的學術會議,令閔應驊感到遺憾的是,大多數學術研討會,都是與會者宣讀各自準備好的論文,很難見到進行深入交流甚至交鋒的場面,“要知道,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辯論中碰撞激蕩出來的。”
錢學森在世時對此也有著類似的表述,“大家見面都是客客氣氣,學術討論活躍不起來。這怎么能夠培養創新人才?更不用說大師級人才了。”
“如何開會,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海歸博士陳先生對剛回國時一次參加學術會議的經歷記憶猶新。
這次會議在一個西部縣市舉行,開幕式上,市里四大班子的一把手在主席臺上一字排開,紛紛致辭。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市委書記還做起工作報告,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陳博士聽得滿腦子都是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經濟發展思路。
歸國5年時間,陳博士見慣了“中國式”的學術會議開幕式——恰似一場各級領導和與會人員的見面會,致辭、合影、走人,三部曲一成不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化學會2024年軟物質理論計算與模擬學術會議將于2024年11月8-11日在廣州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20
- 第八屆全國靜電紡絲技術與納米纖維學術會議將于2021年5月28-30日在天津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1-01-26
- 第15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第三輪) 2020-10-14
- 陜科大郭宏偉團隊:小玻璃珠子里的大智慧 2023-05-12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擴招致文憑貶值 研究生教育需回歸理智 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