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促高校科技發展 為經濟建設服務
2011-06-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第四個方面,真正建立教授與企業的聯系。真正的科研應當是問題導向型、需求導向型,企業有什么問題找教授,我們的教授、科研人員給企業提供咨詢,針對企業的技術需求開展科研,教授有什么成果到企業去轉化。從科研本質規律上來講,如果是為了經濟發展,那么一定是企業提出問題,教授去解決問題。
所以,綜上所述,我把上面幾個方面叫作科學成果轉化的四個方面,包括事物發展的兩個本質規律和兩個一般規律。其中,第一個本質規律是將科技成果轉化到課堂上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第二個本質規律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教授為企業提供咨詢,為社會發展提供咨詢。另外兩個是一般規律,國外大學是把技術成果賣出去,我們中國的大學是自己去辦企業。
三、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
記者:針對目前社會關注的高校科技工作“論文多、專利少”,“重理論研究、輕實際應用”的問題,請您結合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在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做法,談一談對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看法。
李志民: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上一個問題的延伸。我們高校科技成果的論文多、專利少,這是一個事實。這和我們國家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有關系。一方面,國家重視高校的科研,高校有機會開展科研,所以高校的論文產出比較多,就像我們開展體育運動一樣,有一個普及和提高的過程。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在騰飛,不僅僅是科研部門,不僅僅是教授,各行各業都比較浮躁,所以造就了浮躁的情緒,各種管理也是以數量為主,數量考核是最簡單的考核,由于考核導向的原因造成論文數量多,解決實際問題少、專利少,這是目前我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一些辦法和措施。
第一,我們提出要還科研論文本來的目的,要把科研導向從論文導向變成問題導向。目前,高校教師是圍著經費轉,如果能夠變成圍繞企業的問題來轉,那情況就會有較大的改善。企業和高校是兩種不同的體系。企業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考核體系;高校也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考核體系。教授評職稱、申請項目經費等,都需要論文,這是一個生態體系。現在我們把科學家當成一種職業,是職業就會有生存的問題,有效益的問題,有利益最大化的問題,所以這跟其他行業沒有本質區別,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第二,要建立教授和企業的真正聯系。我們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我們實施了“藍火計劃”。教育部從2008年開始提出,2009年開始試點,2010年正式實施,每年確定幾個中等城市,針對地方的特色產業進行實施。比如,這個地區的特色產業是電線電纜,我們就把全國高校研究電線電纜專業的教授集中起來,給企業會診,教授有什么相關研究成果在企業來進行轉化。比如,另外一個地區以陶瓷產業為主,我們就把全國研究陶瓷專業的教授集中起來,針對企業的問題提供咨詢,教授有陶瓷類的成果也在當地企業進行轉化。這種做法能夠使教授跟企業家建立真正的聯系,非常有針對性,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真正把科研的論文導向變成為問題導向。
第三,大范圍展示高校科技成果。目前,全國有幾個重點的展會,比如上海的工博會,北京的科博會,深圳的高交會,福建的“6·18”,等等,都能夠展示我們高校的科技成果。另外,我們設立大學科技園,這也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起著孵化器的作用。同時,我們還在省市及地方企業設立科技特派員,專門收集企業的需求,把學校的成果介紹給相關企業,建立溝通渠道。另外,我們還想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這個正在跟財政部門談。我們想重點扶持一些高校企業上市,就是高校成果轉化做得比較好的企業,積極作上市準備。此外,結合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設立高校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第三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3年4月14日在廣州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2-12-31
- 第二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1年1月8-10日在廣州召開(第二輪通知) 2020-11-18
- 2017世界生物醫學及新材料科技發展回顧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