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運行兩年以來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11-06-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張明杰團隊利用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采集的晶體X光衍射數據,成功解析了肌動蛋白7a與Sans(另外一種可導致Usher綜合征的蛋白質,其功能主要是充當橋連蛋白,將肌動蛋白7a的運輸物體與其鏈接在一起)蛋白質復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
“這項發現可以用于解釋在肌動蛋白15a上發現的許多致病突變而造成非綜合征型耳聾性遺傳病。”有關專家評價說。
通過利用X射線吸收譜學線站,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包信和研究組與上海光源BL14W線站科研人員密切合作,在納米催化劑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
利用X射線成像光束線站,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同步輻射成像技術,直接動態觀察到直流電場對合金凝固過程中的枝晶生長的作用;在高血壓及卒中后腦血管形態變化的同步輻射影像學研究中,科研人員成功觀察到小鼠豆紋動脈靜態成像,該結果目前國際上未見報道;此外,科研人員還獲得了蝗蟲活體呼吸過程動態高分辨成像。
直接服務于產業的技術研發,是上海光源開放運行工作的另一亮點。兩年來,有多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涉及的行業有制藥、化工、技術鑒定等,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和顯著進展,這方面需求呈上升趨勢。
作為一個多學科開放共享的實驗平臺,用戶使用上海光源需提前申請,等候“機時”。隨著申請用戶越來越多,上海光源機時已供不應求。目前除了我國科研人員申請使用上海光源外,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的部分科研人員也通過合作渠道成為上海光源的用戶。
“當初建設首批線站時,我們預計1年的申請用戶大概是300個。但實際上,我們接待的用戶數超過了預期的5倍。盡管我們已經對用戶進行了一定的篩選,但目前設備還只能滿足一半用戶的部分需求。”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首席科學家徐洪杰說。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研究員丁建平是上海光源的常客,已在此完成研究并發表了多篇結構生物學領域的成果論文。“上海光源為我們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目前最大的煩惱是機時不夠用,常常要排很長時間的隊。”丁建平說。
根據設計,上海光源具有建設60條以上光束線站的能力,一期工程建成了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XAFS光束線站等7條光束線站。為更好地滿足我國科技創新需求,上海光源已緊鑼密鼓地啟動了后續建設。其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將依托上海光源,建設用于蛋白質三維結構測定、蛋白質動態過程研究和功能成像分析等5條光束線站,預計將于2013年12月建成。
據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副主任介紹,上海光源后期建設將瞄準國家戰略需求、重大科研需求和產業研發需求,在首批已建成的7條光束線站和6條在建光束線站的基礎上,新建若干條光束線站以及相關輔助設施,基本實現波段、研究方法和應用領域的全覆蓋,極大提升上海光源作為國家大科學平臺的綜合研究能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哈工大邵路教授團隊2023年科研成果集錦 2024-02-11
- 科研成果轉化一大難題終被解決:轉讓定價不再要求資產評估 2019-04-09
- 大連理工大學張淑芬教授團隊“低聚合度多羧酸大分子染料的創制與工業化應用”科研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8-06-05
- 山大夏海兵教授、張進濤教授、浙大田鶴教授和上海光源呂政星研究員等合作:Fe-Ni合金納米團簇多孔碳氣凝膠催化劑用于鋅-空氣電池 2021-08-17
- 上海光源衍射線站助力聚合物場效應晶體管等領域研究 2012-01-06
- 中科院應用物理所/上海光源-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雙邊會議 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