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試行科學基金新機制激勵創新
2011-11-2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為支持高風險、高回報的交叉學科項目,解決復雜問題,從2012年財政年度開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試行一項全新的基金資助項目: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項目創新研究獎。
據新出版的《科學》雜志報道,與現有基金評審方法相比,新基金項目有三個特點:只需要經過基金會內部的競爭性評價,因此評審速度更快,申請項目必須是交叉學科,且有可轉化潛力。該新基金項目的最大資助額度為5年100萬美元。
同行評審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引以為豪的資助機制之一,但這種機制也因保守有余、冒險不足而受到批評。多年來,科學界和國會均向基金會施加壓力,希望它能資助一些高風險、一旦成功卻能震動世界的研究項目。但基金會的官員們一直堅持認為,基金會所資助的基礎研究都具有轉化潛能,沒有必要再設立專門項目。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任薩布拉·蘇瑞喜2010年10月出任第13屆主任,之前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院長和工程學講席教授。蘇瑞喜在2012年的預算需求案中提出了“整合基金支持 促進交叉學科研究和教育”計劃,支持有非凡想法的研究人員從事更大膽的交叉學科項目。
蘇瑞喜說:“新計劃的目的是鼓勵交叉科學研究。它將有助于打破任何存在于基金會內部的學科界線,鼓勵項目官員使用新的工具、合作模型和競爭性評價機制中的技術,拓寬可能被傳統方式隱藏的預期發現的范圍。”
“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項目創新研究獎”是落實“整合基金支持 促進交叉學科研究和教育”計劃的第一個具體措施,這個先鋒性項目目前只在2012年實施,以后將根據對實施情況的評審以決定是否繼續。盡管2012年的預算有待國會批準,但蘇瑞喜決定在每年55億美元的研究基金預算中,拿出2400萬美元作為新基金項目的起步經費,其中有1200萬美元來自基金會主任辦公室經費,另一半由基金會6個學部主任基金匹配,總經費大約可資助40至50個項目。負責設計新基金項目的基金會內部委員會共同主席理查德·貝恩克說:“這是基金會工作的一種新方式。”
基金會官員表示,為了啟動新基金項目,他們經歷了長時間的爭論。基金會內部委員會共同主席托馬斯·拉塞爾說:“支持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研究的問題到底有多重要、應該做些什么事?有相當多的不同觀點。”
去年春天,包括拉塞爾和貝恩克在內的十幾位基金會高級官員開始討論如何具體落實基金會在2012年預算需求中提出的“整合基金資助 促進交叉學科研究和教育”。該計劃在2012年的起步經費為1200萬美元,蘇瑞喜希望在2016年前能提高到每年1.2億美元。
“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項目創新研究獎”是針對特定項目的全新基金機制,以創建目前尚不存在的新交叉學科機會,吸引高風險、高回報交叉學科項目;該項目主要資助獨立研究員(PI)或小型研究團隊,不接受合作申請提出的項目;資助經費必須由NSF內至少兩個不同的學科部門共同提供。美國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基金會目前資助的科學、工程和教育研究領域中都可提出研究題目,基金會從2011年12月1日開始受理申請。
與傳統的同行評審方式相比,“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項目創新研究獎”項目申請書不需要送外部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它只需基金會項目官員的批準即可。事實上,研究人員在遞交“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項目創新研究獎”申請書之前,需要得到來自基金會不同學部的至少兩位項目官員的書面批準,但這一批準書只是項目官員對項目的初期評估,表明項目適合申請新基金,并不是對項目資助的承諾或推薦資助意見。
一旦遞交了申請書,研究人員就有望在2至3個月的時間內獲知結果,這一速度是正常評審時間的2倍。來自美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在基金會目前資助的領域內提出項目申請書,基金會沒有特別指定的領域。申請書從今年12月份開始接受,并按先到先服務的辦法進行處理。
在介紹新基金項目時,蘇瑞喜指出,并不是每一個研究想法都適合申請,新項目最大的特點是“所提出的交叉項目在基金會內還沒有公認的家”。
基金會官員表示,他們現在并不清楚有多少研究人員會遞交新項目申請書。NSF基金聯盟主席、美國數學協會副執行主任塞繆爾·蘭金認為,新基金項目滿足了一種需求,能夠普遍化,“考慮到同行委員會和評委們的保守特性,我認為一個支持轉化研究的新機制有助于獲得和評估這類建議書”。
部分科學家擔心,“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創新研究獎”更有利于曾獲得過基金會資助的研究人員,因為他們比較熟悉基金會的內部工作機制也與項目官員的關系更近。但蘇瑞喜說,這不是他的本意,所有申請項目均需獲得至少2位基金會項目官員的批準,以避免偏見,“但我們會密切監督事情的進展”。
也有人擔心新項目是否會損害基金會傳統的競爭性評價機制。貝恩克說,新項目的總經費只占基金會研究預算的2%,“對更大多數申請書,我們會繼續按傳統的競爭性評價過程進行評估。”蘭金說:“隨著‘可轉化交叉學科風險項目創新研究獎’的發展,我希望基金會能平衡它與常規評估方法的關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公開招聘流動編制工作人員的啟事 2020-11-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第九大學部 2020-10-30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2020-09-17
- 蘇州大學李剛教授、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Wai Cheong Tam博士 IJBM:牙周組織生物大分子研究進展 2025-05-22
- 美國東北大學白若冰教授課題組:液晶彈性體的熱力耦合中的合成-加工-性能關系 2024-12-04
- 蘇大李剛教授、美國Tufts大學Ying Chen教授/David Kaplan院士合作 AFM:人工培養肉 - 食品行業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