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行政化是當前大學職稱評審病根所在
2012-05-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當前大學職稱評審中還有一種怪現象——想評副教授,英語聽說讀寫必須過一定等級,而且要有一年的海外求學經歷。許多大學青年教師反映,這樣的評審標準毫無意義。您覺得呢?
熊丙奇:這就是行政化評審的典型性表現。學術評價應該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甚至是不同研究問題的特點進行具體評價,不能“一刀切”。外語使用能力等同于教學科研能力嗎?對于一個研究古漢語的學者來說,要求人家那么高的外語能力做什么?更需要質疑的是,為什么評副教授非要要求一年的國外求學經歷,出過國就一定具有國際視野嗎?現實中,沒出過國也具備國際學術視野的大有人在。
所謂學術評審,應該是由“學術共同體”來判斷相關學術成果的創新性與貢獻大;所謂教學評審,應該關注老師課堂上的表現,比如,組織課堂的能力、提供參考文獻的能力、組織學生討論課的能力、指導學生做學術研究的能力等。
記者:如此說來,現在的大學職稱評審還能評出好老師嗎?
熊丙奇:當然不能。在行政化評審的影響下,高校師資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能走紅吃香的,往往是那些能適應這種規則并善于運用這種規則的人,至于那些老老實實做學術的人反而會被逐漸邊緣化。評審評不出好老師,也就意味著學生遇不到好老師,最后的結果就是,教學質量的下降與學術風氣的敗壞。
大學教師應該有些風骨,不能在利益和權力面前輕易丟盔棄甲
記者:要讓大學職稱評審去行政化,現在恐怕不容易做到吧?
熊丙奇:的確如此。想要改革這種評審機制,首先觸及的是當前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利益,他們不會輕易答應;那些在現行評審體制下如魚得水的教授,很大程度上也會反對改革現有職稱評審制度;另外,部分高校教師可能已經上了現有評審機制這條船,正在為符合行政化的評價標準而努力準備,如果突然要改革,肯定會影響他們已經付出的努力。盡管如此,我們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否則大學這條大船遲早要撞上冰山。
記者:從哪里改起呢?
熊丙奇:不能單就職稱評審來談職稱評審,而是應把它放在整個大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來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其主要內容就是去行政化,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所以,改革大學職稱評審制度必須以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前提,否則即便單獨進行改革,可能收效甚微。
由于改革必然影響現行教育體制下行政管理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無論進行大學職稱評審改革還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都需要“頂層設計”,即改革的設計和主導權不能只放在教育行政管理者手中,而是應放在更高的層次。至少我認為,國家的教育改革方案應由全國人大設計和主導,地方的教育改革由地方人大設計和主導。
在大學內部,一定要成立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而且應給予這些自治委員會足夠的運作空間和權力。當然,運作空間和權力不可能輕易獲得,畢竟要經歷一個博弈的過程,這就需要大學老師積極努力去爭取。
現在社會上都很推崇民國時期的一些著名教授,而在這些教授身上,大家最推崇的莫過于他們的風骨。我們現在的大學教師也應該有些風骨,不能在利益和權力面前輕易丟盔棄甲。此次湖南的職稱評審腐敗案,如果不是有人堅持曝光,這類現象還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除了有合理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我們更要為大學教師提供足夠自由的研究空間,真正實行學術自治。對于大學老師而言,他們的學術研究應該是興趣驅動,而非任務驅動。在這種自由的學術研究氛圍中,可能會出現個別沒有成果的“懶漢”,也可能最后產出的“學術成果”數量沒有以前多。但是在這種氛圍下,出現的學術精品肯定會比現在多,對學術以及社會發展的貢獻肯定也會比現在大,教育和學術的聲譽也會逐步恢復。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一個副處長,20個博士、副教授去爭 教育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2015-03-09
- 清華北大綜改方案獲批 高等院校改革正式啟動 2014-12-17
- 中科院逐步推進研究所去行政化 完善院士增選計劃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