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校長探討中國博士后培養機制
2012-08-3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8月28日,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20多所知名高校負責人聚首太原,商討中國博士后培養機制。期間,眾多高校負責人表示,20多年來,中國博士后制度培養了大批人才,但是存在博士后科研成效偏低、國際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人社部副部長、全國博士后管委會主任王曉初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博士后培養事業。
1985年,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建議中國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打破僵化的人才體制,建立人才管理方面的特區,使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張文棟表示,學校倡導并鼓勵博士后研究人員進校工作,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目前,在70名在站博士后人員中,80%的博士后擔任教學科研任務。
作為和地方經濟緊密結合的學校,太原理工現有和正在申報的博士后流動站均集中在機械、信息、材料和化工等與山西經濟轉型緊密對接的領域。
據了解,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紛紛設立留學項目鼓勵本國學生到國外留學。在所有國家中,中國到美國攻讀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博士并留在美國的比例超過80%。然而,近年來歐美經濟危機造成博士生就業困難。
相比之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需要更多優秀留學生回國服務。在此背景下,博士后制度承載著國家儲備高端人才的戰略重任。
清華大學副校長邱勇認為,從建立博士后制度至今,中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100多個發展到2146個,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但是,“高校博士后培養普遍存在優秀博士后來源不足、科研成效偏低、國際化程度低等問題”。
對此,南京大學副校長楊忠表示,高校應嚴把博士進出站標準,拓寬博士后經費渠道。比如,博士后合作導師在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時,需承擔一定費用,提高博士后待遇。
華東理工大學博管辦主任李宗印認為,未來,國家可制定積極政策吸引國外博士到國內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且和國家青年人才計劃銜接,同時鼓勵在企業設置博士后流動站。這樣,既可以使人才更好發揮才能,又能獲得企業經費支持。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全國博士后管委會主任王曉初表示,高校博士后培養機制應發揮設站單位和博士后合作導師主體作用,依托重大項目工程培養人才,加強國際交流,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博士后培養事業。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北大清華科大掌門人 被化學家承包了 2015-03-26
- 高校校長、書記談怎樣才能當好大學校長 2012-08-27
- 《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點》解讀:試點直屬高校校長公開選拔 2012-02-07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杰平團隊誠聘博士后 - 3D打印、材料化學、環境化學等方向 2025-04-22
- 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家級人才團隊招聘 - 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后(師資) 2025-04-21
- 北大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 不再分培養類別 200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