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本科生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學術論文
2013-05-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生的研究成果表明:除了被不良商人加入牛奶喝進肚子外,三聚氰胺也有可愛一面,以它為原材料制造光電材料,有望替代稀土元素運用,間接減少我們吃上“毒大米”的機會!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9級本科生張遠浩以第一作者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發表了題為“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multicolor-emitting g-C3N4 nanopowders by low temperature thermal condensation of melamine(《利用三聚氰胺的低溫熱聚合工藝合成多色發光的g-C3N4材料及其熒光機理研究)》”的學術論文。《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Nature出版集團)于2011年新創刊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被PubMed和SCI收錄,涉及的研究領域覆蓋自然科學各個學科。
據介紹,類石墨層狀結構氮化碳(g-C3N4)由于其優異的光電性能成為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董國平副教授和邱建榮教授的指導下,張遠浩等利用價廉的三聚氰胺作為原料,通過簡單溫和的低溫熱聚合方法合成了類石墨層狀結構的碳氮化合物,發現了類石墨層狀結構氮化碳的可調諧發光。基于瞬態以及穩態發光光譜,系統地研究了不同溫度制度下合成的碳氮化合物的可調諧發光特性, 提出了基于氮化碳的大π鍵的共軛結構隨著熱處理溫度的升高而不斷擴展以及分子軌道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兩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氮化碳的能帶間隙不斷減小,引起發光的紅移的氮化碳可調諧發光機理。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對氮化碳類光電材料進一步的設計、合成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類發光材料不需要稀土作為活性離子,環保并且價格低廉,有望應用于白光照明LED、生物熒光標記等領域。
張遠浩說,他大二時通過華南理工大學學生研究計劃(“SRP”)接觸科研,并產生濃厚科研興趣。大三上專業課時,他接觸到當前的研究項目并加入董國平研究團隊。目前,他已被保送為董國平的研究生。
董國平副教授表示,本科生做科研的心思很單純,完全是出于對科研的興趣,做實驗充滿激情。由邱建榮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幾年積極吸納本科生參加科研,為本科生施展抱負創造條件,目前已有多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9級本科生張遠浩以第一作者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發表了題為“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multicolor-emitting g-C3N4 nanopowders by low temperature thermal condensation of melamine(《利用三聚氰胺的低溫熱聚合工藝合成多色發光的g-C3N4材料及其熒光機理研究)》”的學術論文。《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Nature出版集團)于2011年新創刊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被PubMed和SCI收錄,涉及的研究領域覆蓋自然科學各個學科。
據介紹,類石墨層狀結構氮化碳(g-C3N4)由于其優異的光電性能成為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董國平副教授和邱建榮教授的指導下,張遠浩等利用價廉的三聚氰胺作為原料,通過簡單溫和的低溫熱聚合方法合成了類石墨層狀結構的碳氮化合物,發現了類石墨層狀結構氮化碳的可調諧發光。基于瞬態以及穩態發光光譜,系統地研究了不同溫度制度下合成的碳氮化合物的可調諧發光特性, 提出了基于氮化碳的大π鍵的共軛結構隨著熱處理溫度的升高而不斷擴展以及分子軌道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兩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氮化碳的能帶間隙不斷減小,引起發光的紅移的氮化碳可調諧發光機理。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對氮化碳類光電材料進一步的設計、合成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類發光材料不需要稀土作為活性離子,環保并且價格低廉,有望應用于白光照明LED、生物熒光標記等領域。
張遠浩說,他大二時通過華南理工大學學生研究計劃(“SRP”)接觸科研,并產生濃厚科研興趣。大三上專業課時,他接觸到當前的研究項目并加入董國平研究團隊。目前,他已被保送為董國平的研究生。
董國平副教授表示,本科生做科研的心思很單純,完全是出于對科研的興趣,做實驗充滿激情。由邱建榮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幾年積極吸納本科生參加科研,為本科生施展抱負創造條件,目前已有多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徐)
相關新聞
- 鄭州大學申長雨院士和劉春太教授團隊 AFM:解耦的溫度-壓力傳感器基于深度學習算法輔助的人機交互應用 2024-08-23
- 河北工業大學殷福星教授團隊:MXene/三聚氰胺海綿與3D打印透波樹脂基底協同構筑電磁屏蔽開關復合結構 2021-02-10
- 華南理工大學研究成果有望大幅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2013-05-17
- 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院士、趙強教授和馬云教授課題組 Nat. Commun.:響應行為可動態調控的室溫磷光聚合物 2023-02-07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黃偉國研究員、香港大學王忠睿教授團隊《Nat. Commun.》:可實現“儲池計算”的柔性光電材料和器件 2023-02-06
- 中科大汪峰課題組 JACS:超分子共聚合的手性依賴性行為 2022-06-16
- 復旦高分子科學報告會暨于同隱教授百歲華誕慶祝活動舉行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