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2015-10-0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榮獲生理學或醫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其中,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于治療瘧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將分享一半獎金。這是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亦成為了歷史上第4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該獎項另一半獎金則由發明了新型抗蛔蟲寄生蟲感染療法的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共享,他們共同發現了新藥——阿維菌素,其衍生物已有效地降低了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幾率,在對其他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良好療效。這兩個重大發現都為人類抵抗致命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每年拯救了數以億計的患者。
當地時間7日11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以及兩位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阿齊茲 ·桑賈爾,表彰他們在DNA修復機械理論的研究。
諾貝爾委員會稱,三位化學獎得主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細胞如何修復受損的DNA并防護基因遺傳信息,他們的研究為了解活體細胞如何運作提供最根本的認識,也有助于一些實際應用,比如癌癥新療法的開發。早在70年代,科學家認為DNA是一個穩定的分子,但托馬斯·林達爾發現了DNA會按一定速度衰變以及抵消這種衰變的堿基切除修復。保羅·莫德里奇證實了錯配修復,即細胞在DNA復制過程中如何糾正錯誤的DNA。阿齊茲 ·桑賈爾出生于土耳其,現任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他繪制出核甘酸切除修復,這種機制可以修復由于紫外線而造成的DNA損傷。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細胞如何工作以及癌癥新療法等知識提供了最基礎的洞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趙忠賢、屠呦呦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7-01-09
- 全球諾貝爾獎最多的30所大學,猜猜第一名是誰? 2019-03-19
-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將人工分子機器應用到離子跨膜傳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18-12-04
- 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天大講堂 對話學子分享科研人生 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