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去年底湯森路透高調宣布要出售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以來,全球科學界都對這場原本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商業行為給予了高度關注,特別是中國。
原因是它的幾大拳頭產品——科學引文索引(SCI)、影響因子(IF),貫穿著每一個中國科研人員從畢業到晉升職稱的職業發展道路。
盡管近年來不少學界的聲音指出要打破對SCI、影響因子的盲目崇拜,但是在出現更好的科研評價體系之前,SCI和影響因子 “牽一發動全身”。
不少人驚呼:“湯森路透為啥不干啦? SCI被賣了,你我該怎么辦?”
然而就在本周一(2016年7月11日),靴子終于落地。
湯森路透宣布將以35.5億美金的價格出售旗下包括SCI的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
這筆大單將于未來幾個月內完成。
重金售出科技業務的湯森路透即將變現,大把鈔票“滿血復活”。
很多人確想不通,SCI這么個香餑餑,湯森路透為啥要賣掉?
砍掉只占8%的業務,割肉回血
早在去年11月11日,湯森路透就表示要精簡未來業務發展重點,而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與其未來主要發展戰略相左,準備待價而沽。
在中國科研界被認為是香餑餑、并被神話的SCI,卻被湯森路透視為雞肋。
湯森路透Smith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表示,與主體業務金融和新聞產品相比,湯森路透科技業務與集團整體發展相比較為緩慢,“該部門的絕大多數業務與我們其他業務部門并不相匹配”。
另外,經歷了全球經濟危機后,湯森路透財務狀況不容樂觀,不得不選擇 “割肉回血”,變賣利潤較低的業務板塊。
據了解,2014年,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的收入約為10億美元,部門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利潤率為32.4%;約占公司2014年總收入的8%,約占公司2014年調整后EBITDA的10%。
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湯森路透在經濟危機中失去市場份額后,一直在鞏固其提供服務的方式以節約資金。
“隨著此次出售的完成,湯森路透將能夠更加專注于全球商業與法律法規相關領域的業務。”湯森路透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im Smith在周一表示。
湯森路透著急變現這筆錢干嘛?——
償還債務
公告稱,將會用出售凈得中的10億美元進行股份回購(這是此前宣布的15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的一部分),利用剩余所得償還債務,并對業務進行再投資。
專業公司并未接盤,投資公司卻看好
在湯森路透宣布要出售SCI等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之初,人們進行了各種猜測,可幾乎沒人猜中結局。
消息傳來,SCI“接盤俠”令人大跌眼鏡
既不是眾人猜測的學術期刊出版商,也不是谷歌學術搜索或政府機構,而是“門外漢”——加拿大的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
“愛思唯爾不可能接盤,因為SCI和Scopus分占市場,這么大的盤子肯定無法通過反壟斷。”一位全球知名出版商高管李可(化名)認為。
“能買得起的專業公司就那么幾家,也許是因為高溢價,也許其他原因,猜測可能接盤的專業公司最終沒有談成。”在李可眼里Springer和nature的業內重組,可能更符合業界預期。
事實上,從市場角度來講,知識產權與科技這一塊的業務可以算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雖然量不大,但卻可以提供良好的毛利率和穩固的現金流。
曾有資本市場專業人士用“Safe(安全)”和“Easy Control(可控)”兩個詞來評價該部門的商業價值。
“我們期待與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的管理層和Onex合作,支持該公司的全球發展,特別是在亞洲,我們看到了與眾不同的增長機會。”霸菱亞洲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Jean Eric Salata表示,“其在中國以及其他區域已經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我們相信向知識型經濟的不斷轉變以及對研發的持續專注,將進一步支持該業務的未來發展。”
有分析師認為,兩家公司之所以接受較高的報價對湯森路透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進行收購,他們主要看中的是中國的業務增長預期。不僅因為中國和亞洲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大幅攀升,同時看中SCI和影響因子等在中國科研界極其巨大的影響力。
全球投行CanaccordGenuity分析師Scott Chan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對比“傳統的Onex投資”,此次買家購買該業務給出了較高的價格,這是由于該業務的本質以及資本支出的要求較低。
自2014年起,該業務77%的收入都是循環或可預測的,而且在未來發展中是十分可靠的。
既能在動蕩的市場中尋找避風港灣,也可以借SCI和影響因子等具有良好口碑的品牌產品進一步開拓中國和亞洲的科研市場,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當然,由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接管科技業務也并非新鮮事兒。Springer Nature的母公司就包括私募股權公司BC Partner。
SCI易主,中國科研評價怎么破
SCI和影響因子被專業的傳媒集團“拋棄”,換了一個并不“專業”的東家,這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科技界和學術期刊出版商來說是利好消息,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呢?
有分析指出,普遍判斷這對相關產品來說應該是利好消息。歐美的私募基金更像中國的產業基金,而非純粹的短期投資基金。因此在易主私募基金之后,新東家為了上市或轉賣等未來退出機制,董事會并不干預企業經營,一定會努力讓SCI、影響因子等拳頭產品實現資產增值。
畢竟,最初的SCI擁有者也并非湯森路透,此次只是商業上的二次易主而已。
短期來講,業務易主對于產品質量并不會有大的影響,只是從用戶體驗來看,可能僅會存在公司名稱的更替和少部分帶有老東家痕跡的產品名稱的變化。
然而從長期來看,SCI等產品如何戰略發展,它是否能夠適應中國等新興市場快速發展的科研市場,以及中國科技界集體對SCI束縛的反抗,抑或是被其他公司的產品所超越替代,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對此,有專家認為, SCI也并非湯森路透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的全部利潤點,SCI的市場也不全在中國。在歐美成熟市場,知識產權業務可能的收益更多,如專利、商標等。
因此,在歐美,知識產權、基礎研究和藥物研發這三塊業務基本上是三分天下的,同時SCI在歐美進入的大學機構數量上要多于中國。
然而,“接盤俠”Onex公司常務董事Kosty Gilis還是難掩興奮,“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是一個非常多元化、業務質量高、定位精準的投資組合,它們通過提供扎根于客戶日常活動的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專屬的、深加工內容。”
“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收購該業務,并與管理層和霸菱亞洲共同提升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的運營,為其未來的業務增長提供支持。”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一個最基本的事實:SCI是一個檢索工具而非評價工具,影響因子只是評估期刊的一個指標而非評價個人……
借用《科學通報》中文版主編、中科院院士高福的話說:“這就是正常的商業運作,對國內科研現狀不會有什么影響。它倒是讓國內科學界明白了SCI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各方評論
高福(《科學通報》中文版主編,中科院院士):
(湯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屬于正常的商業運作,(對國內期刊發展)不會有什么影響。
(該事件)倒是讓國內科學界明白了SCI的本質。
某世界著名出版機構高管:
(湯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可能5年內對SCI數據庫沒有什么影響,因為投資機構不會改變SCI公正性而影響利潤,國內科學界暫時也沒有特別合適替代的標準。
但隨著中國科研的發展,SCI盈利能力在5年后就不好說了。
張冬榮(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
湯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消息傳來,筆者留意到微信轉發和評論的表情都是驚恐、驚訝、發呆、流淚和微笑。
事實上,年初就已聽說到湯森路透有意將其知識產權與科學業務出手的傳聞了,因此此次并未感到吃驚。
但是,確實沒有想到接手的是我們并不熟悉的投資公司OneX和Baring Asia,而不是某一個學術信息出版或媒體機構。
web of science(SCI)不是第一次換東家了,但為什么這次感覺不同呢?
可能就像是香奈兒香水突然裝到了綠色小二的瓶子了,措手不及之下,不確認還能不能當香水用了。
在同一天發布的“美國微生物學會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響因子”。不管是否與web of science易主有關,但免不了大家的聯想,大家會有這樣的猜測:可能會影響今后科研評價體系。
于軍(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
(SCI、影響因子)這些指標只有中國人在意。其他國家的人并不像我們這么在乎。
蔣爭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湯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對國內科學界的)影響不好說,但SCI對中國科研起到了正面作用,但也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副作用。
科研工作的評判不僅僅是SCI那么簡單。
郭力(中國科學院過程所研究員):
本來SCI就是湯森路透的商業行為,卻被國內一些管理部門奉若圭皋,現在不過是這塊業務轉到另外一家公司而已。
吳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員):
湯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識產權和科技業務,從本質上說是基于利潤與市場的商業行為。
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和湯森路透的金融、新聞業務相比,業務方向和利潤貢獻率均不理想。換句話說,湯森路透覺得這塊業務不掙錢。
當然,SCI等二次文獻在中國的銷售相當不錯,但在國外卻并不樂觀;這與一次文獻歐美占大頭的銷售的情況相左。
如果未來中國對SCI的熱情逐漸消退,這次35.5億美元接手SCI等業務的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公司,會不會難以出貨呢?拭目以待。
胡超(國內一線證券公司研究員,生命科學博士):
我們需要關注幾個問題:
1、基金投資資本是追逐利益的,更加商業化的運作會不會讓SCI失去公立性,未來SCI的影響的價值會不會大打折扣?
2、一些被認為不太能夠變現的社會科研團體、科研雜志,是否會有一個新的定價體系?國內的此類型的收購,民營企業進入有沒有可能?
3、目前SCI 的引用和查詢仍有待完善,資本進入是否會加大投資,讓引文的查詢與搜索更加方便?
注:括號內為編輯對被訪者口語化信息的補充。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深圳大學陳仕國教授團隊《Prog. Mater. Sci.》綜述: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用聚合物支架 2025-05-06
- 湯森路透以35.5億美元出售了SCI和TI等數據庫 2016-07-12
- 李永舫研究員入選湯森路透2012年度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