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原浙江大學校長、楊士林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16年10月14日上午11時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
楊士林,有機化學家、高分子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他從事化學教育和科研七十載,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化學人才。他在有機合成、陽離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并注重應用化學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劑及原油輸送減阻劑、降凝劑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在醫用高分子、有機高分子光電導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貢獻。
治學不凡
楊士林先生曾于1937年9月至 1941年8月期間就讀于浙江大學化學系,在抗日戰火中隨校輾轉西遷,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堅持學習,并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48年楊士林考取公費生派往丹麥哥本哈根多科性工業大學有機化學系學習,至1950年底。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楊士林毅然返回解放了的祖國,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識獻給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1951年任浙江大學副教授,后任教授。
50年代初院系調整,楊士林歷任浙江大學化工系副主任、化學系主任、科研處處長、教務長、副校長、校長、學校顧問、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為浙江大學的發展,嘔心瀝血,辛勤耕耘。他堅持竺可楨校長提倡的“求是”優良校風,熏陶青年學生,為國家培育了一大批高級專門人才。他還擔任了各種學術職務和社會職務,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機化學評議組組員,浙江省第五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現任浙江省科協副主席,浙江省化學會理事長,全國工科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小組組員,全國應用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小組顧問,《高等學校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編委,《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高分子學報》顧問。
楊士林老校長任職期間受到同學和老師的愛戴,浙大學子們評價他說:“在浙江大學乃至全中國的高分子教研歷史中,有這么一個卓越的人物——他親自踏出了老浙大‘西遷’的雄偉路線,他見證了‘求是’這一校訓的創立并親自踐行了它,他悉心地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浙大高分子人。他是原浙江大學校長、我國著名高分子教育家、浙大高分子的奠基人;同時,他更是一位治學不凡、備受敬仰的學者!
1961年以前,楊士林教授主要講授有機化學,編寫了國內首批工科有機化學教材。其后轉向高分子化學,開設了高分子化學、立體化學、高分子化學選論(研究生課)等課程。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堅持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真正的理論只有一個,那就是要真正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這也是人們所力求的,但在化學中現有的理論并不完全真正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所以他一再強調,學習理論決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以實驗事實。他在講授理論問題時,總是聯系到實驗事實來講解,決不空洞地高談闊論。在授課的教學方法上,則采取理論聯系實際和逐步深入的方法。如在講授某一類化合物時,首先讓學生對該類化合物有一個概貌的認識,再介紹其合成方法,將有關的各種化學反應相互貫通;進而講解其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并聯系到該類化合物的實際應用。他授課的特點是內容精練、條理清晰、語言生動、聯系實際。聽過楊士林講課的人都有這個感覺,那就是二節課下來,楊士林講的內容似并不多,但一看講義和書本,都嚇了一跳,內容太多了。可見楊士林講授的藝術是很高的。因此,楊士林在該校的主干課講授中一直享有盛譽。
1960年楊士林開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任博士生導師,為國家培養出了高分子學科的中堅人才。他們中不僅有分布各地從教的知名教授學者,也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學術帶頭人。
學科發展
80年代以來,功能高分子在高分子合成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起來,成了當前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尤其是從分子設計的高度來指導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以獲得所要的性能,成了化學和物理的熱門前沿課題,也是化學和物理學交叉學科要解決的課題。楊士林一直密切關注這一發展趨勢,抓住研究開發復印機、高速電子計算機和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光電導材料這一具體對象,于1986年果斷地組織了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固體物理、電子學、光學等方面的力量,開展了有機高分子光電導材料研究。楊士林及其科研組在有機高分子光電導材料的研制和光電導機理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88年楊士林根據科研組的大量實驗事實,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復印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首次提出了酞菁類化合物的共混復合技術是改善酞菁類化合物光電導性能的有效途徑之一,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目,已有九個國家的學者來函索取論文。國內外學者都認為有機固體的光電導機理要比無機固體的光電導機理復雜得多,但迄今尚沒有比較統一的理論模型,各國學者對此都興趣很大,但難度也很大,進展緩慢。敢不敢開展國際競爭,在競爭中躋身于國際先進的行列?就成了楊士林及其科研組急需解決的問題。他們的工作條件比國外差,人力、財力和設備同國外的差距都很大,但他們采用了該校已有的近代物理分析設備,通過反復多次的實驗研究,發揮了多學科交叉的優勢,首次提出了“酞菁固體中的光電子過程是“不完全的電子轉移”過程的理論模型。同時在實際應用上也取得了小試的可喜成績。從而在有機光電導材料研究的某些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的研究水平。
楊士林為人正直,待人誠懇,不為名不為利,在教學和科研的園地里辛勤耕耘了大半輩子。他嚴格的科學態度在國內化學界享有盛譽。楊士林先生關愛后輩學子,在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了“楊士林獎學金”,主要獎勵化學和高分子專業的優秀學生。
- 化學所劉國明研究員 PRL:高分子界面結晶新機制 - 介紹及一作解讀 2025-07-08
- 南科大楊燦輝團隊 Nat. Commun.:提出低遲滯強粘接高分子軟材料力學設計原理 2025-07-05
- 南京大學胡晶磊、胡文兵 PNAS:高分子與細胞膜相互作用的新規律 2025-07-05
- 浙江大學高超教授團隊 《Nat. Commun.》:無溶劑熱塑性發泡法制備超彈性石墨烯氣凝膠 2025-07-09
- 浙江大學吳晶軍、方子正團隊 Adv. Mater.:3D打印超強韌可修復彈性體 2025-07-07
- 浙江大學劉昭明研究員團隊 Matter: 無機離子分子交聯劑實現彈性體剛度與韌性的協同提升 202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