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作為最重要材料之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5月27日,第一屆“錢寶鈞纖維材料獎”頒獎大會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舉行,該獎項分設“錢寶鈞纖維材料杰出貢獻獎”及“錢寶鈞纖維材料青年學者獎”,分別用于表彰獎勵在纖維材料領域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創造性突出貢獻的國內外學者,以及在該領域有初期成就和發展潛力的國內外青年學者。
會議現場
錢寶鈞先生為中國纖維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和東華大學纖維材料學科創始人,在纖維材料科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為更好地傳承錢寶鈞先生的事業弘揚其精神,促進纖維材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發起并設立此兩類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獎項評選面向國內外采用推薦制,第一屆“錢寶鈞纖維材料獎”自2017年4月評選以來,陸續收到來自美國、日本、荷蘭、法國、澳大利亞等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推薦材料。
美國工程院院士、純化學和應用化學國際聯合會杰出女性獎獲得者艾爾莎·瑞秋曼尼斯教授擔任本次評獎委員會主席,領銜國內外纖維材料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對推薦材料進行評審。
最終,原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皮特·雷姆斯特教授和原蘇黎世理工學院的鮑爾·史密斯博士獲“錢寶鈞纖維材料杰出貢獻獎”,浙江大學高超教授以及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菲比·索瑞教授獲“錢寶鈞纖維材料青年學者獎”。
“錢寶鈞纖維材料獎是國內學術界首個聚焦纖維研究領域的科學獎項,當前我國正在從纖維大國邁向纖維強國,這一獎項的設立旨在打造國際纖維領域權威的科學獎勵,進一步鼓勵國內外專家學者潛心開展纖維材料相關的卓越學術研究。”錢寶鈞纖維材料獎執行委員會主任、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告訴記者。
一根看似普通的纖維繩,能夠承受的最大重量是同樣粗細鋼絲繩的8倍。如果用一把不銹鋼剪刀剪它,在連續剪一分鐘后刀口會鈍化。它就是高性能纖維中的特種兵,作為比強度最高的高性能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與碳纖維、芳綸并稱為當今世界三大高科技纖維。此次“錢寶鈞纖維杰出貢獻獎”獲得者就是這個纖維的締造者,1978年皮特·雷姆斯特教授和鮑爾·史密斯發明并申請了采用凍膠紡絲法—超倍熱拉伸技術制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第一個專利。它的問世,打開了聚乙烯在高性能纖維領域應用的大門。
“我非常自豪能見證和參與聚乙烯纖維從無到有再到廣泛應用的這個過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纖維改變我們的生活。” 皮特·雷姆斯特教授在頒獎大會上說道。
原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皮特·雷姆斯特教授獲得“錢寶鈞纖維材料杰出貢獻獎”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果展示廳里,陳列著由該纖維制造的防彈衣、防彈頭盔、防割手套、防彈板等產品,輕質高強、耐化學腐蝕和高能量吸收等特性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在現代國防和高科技產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東華大學于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進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研究,是國內最早進行該領域研究的科研院校。經過十多年的攻堅克難,成功實施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及其制品的全面國產化,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壟斷,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國家。
“錢寶鈞纖維材料青年學者獎”獲得者高超教授在會上和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在石墨烯纖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高超開發了一種制備石墨烯纖維的液晶紡絲技術,著重控制石墨烯片的有序結構,通過摻雜、高溫碳化等其他處理,進一步大幅度地提高了石墨烯纖維的力學和電學性能。
浙江大學高超教授獲“錢寶鈞纖維材料青年學者獎”
而另一名獲獎者菲比?索瑞教授則是在學術報告中分享了如何圍繞熱拉伸工藝制備多功能纖維材料,“熱拉伸這種工藝方法可以很方便地融合各種材料,比如聚合物、納米復合物、金屬、半導體材料等,而這些材料可以賦予纖維各種電學、光學、化學性質等。”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菲比·索瑞教授獲“錢寶鈞纖維材料青年學者獎”
“青年學者獎的評選更側重科研的前瞻性和開創性”, 錢寶鈞纖維材料獎執行委員會副主任、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耀鵬說,“無論是神奇的石墨烯纖維,還是聚合物光導纖維,新一代纖維正朝著智能、環保、超強等方向發展,被賦予光學性能、導電性能、信息收發及存儲等越來越多的功能,未來在智能服裝與可穿戴、航空航天、生物醫用、人工智能等領域都將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 青島大學寧新教授團隊 CEJ:通過界面大分子植入制備耐久雙親性聚丙烯微納米纖維材料 2025-03-18
- 東華大學丁彬教授/閆建華教授團隊 Mater. Today綜述:柔性氧化物陶瓷微納米纖維材料的制備現狀及策略 2022-11-21
- 東華大學丁彬教授/閆建華教授團隊 ACS Nano:用于穩定鋰金屬負極的納米纖維材料 2022-11-19
- 浙江大學高超教授等 AFM:面向極端熱管理的雙向高導熱且結構超穩定的石墨烯基厚膜 2024-03-23
- 浙大傅迎春/應義斌教授團隊(IBE)、高超教授團隊 Nat. Commun.:濕界面焦耳熱法實現亞秒級超快、可編程濕化學合成 2023-08-21
- 浙大高超教授團隊 Science:氧化石墨烯纖維可逆融合和分裂 2021-05-07
- 2020年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青年學者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