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胰島淀粉樣多肽(hIAPP)的錯誤折疊與聚集可對胰島β細胞產生毒性,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誘因。因此,發展有效阻止hIAPP聚集的抑制劑能夠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潛在藥物。肽類藥物與小分子比較具有高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并且能夠特異性識別淀粉樣蛋白,因此成為有發展潛力的候選藥物。然而,多肽抑制劑通常疏水性強,水溶性低以及穩定性較差,并且目前一些肽類抑制劑僅在接近化學計量比甚至更高濃度時才有效。因此急需發展一種能夠高效增強肽類抑制劑抑制效率的策略。
前期羅亮、孟凡玲團隊首次報導了具有多酚特征的酪氨酸寡肽作為hIAPP的有效抑制劑。它們可以通過酚-hIAPP 相互作用阻止 hIAPP 聚集。然而,含有過多酪氨酸單元(大于 3)的寡聚酪氨酸由于其增加的疏水性和強烈的自聚集傾向無法抑制淀粉樣蛋白生成。針對上述問題,羅亮團隊與合作者在這項研究中合作發展了一種逐級增強寡聚酪氨酸效果的策略。由于其序列可編程性、構象特異性以及互補決定區 (CDR) 與抗原的高親和力,納米抗體成為增強寡聚酪氨酸抑制效果的有效策略。四聚酪氨酸 YYYY (4Y) 被嫁接到納米抗體的第三互補決定區 (CDR3) 以構建納米抗體 N4Y,從而固定4Y的構象,增強其與 hIAPP 的結合親和力,初步增強4Y的抑制效果。接下來將 N4Y 與聚合物N,N-二甲基乙二胺改性的聚(丙烯酸)(PAA-DMA, or PD)偶聯,形成多價聚合物-納米抗體偶聯物 PAA-DMA-N4Y (PDN4Y), 以通過多價效應實現對4Y 的二次活化(圖1)。
圖1. 納米抗體 N4Y 和多價大分子 PDN4Y 逐級增強IAPP聚集抑制效率的策略
研究者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以及ELISA實驗證實了4Y 片段與 hIAPP 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N4Y的構象受限以及 PDN4Y 的多價效應分級增強(圖2-3)。ThT熒光動力學和TEM等生化實驗結果表明在非常低的化學計量濃度下,4Y 未能抑制 hIAPP 聚集,而 N4Y 有效地延遲了 hIAPP 聚集并部分減輕了 hIAPP 淀粉樣蛋白的生成。然而,PDN4Y 能夠通過構象限制和多價的協同作用完全抑制 hIAPP 的聚集和淀粉樣蛋白生成(圖4)。
圖 2. (A) 4Y的構象。(B) 4Y和hIAPP之間的結合。(C) N4Y模型,其中四個Y殘基沿CDR3的一側對齊。(D)N4Y和hIAPP之間的結合模式,其中4Y殘基(紅色)向外突出并通過疏水相互作用和 π-π 相互作用與hIAPP(綠色)相互作用。
圖3. 免疫印跡(A)和ELISA(B)分析hIAPP 與不同抑制劑之間的結合活性。
圖4. 4Y、N4Y和PDN4Y在不同摩爾比下對hIAPP淀粉樣蛋白生成的抑制作用。(A, B) 通過 ThT檢測hIAPP淀粉樣蛋白原纖維組裝的動力學。hIAPP: 抑制劑摩爾比分別為 20:1 (A) 和 40:1 (B)。(C) hIAPP 動力學實驗在不同抑制劑存在下的滯后期時間。(D) hIAPP在動力學實驗結束時的TEM圖像。
研究者在細胞水平上驗證了這種策略對hIAPP寡聚體誘導的細胞毒性的分級緩解。結果顯示hIAPP與大鼠胰島細胞共孵育產生50%的細胞毒性,加入4Y之后細胞活力沒有提升,加入N4Y細胞活力提升到60%,而加入PDN4Y之后細胞活力被挽救到80%以上(圖5)。
圖5. 在hIAPP:抑制劑摩爾比分別為20:1 (A)和40:1 (B) 的情況下,通過 MTT 評估在不同抑制劑對hIAPP細胞毒性的分級緩解作用。
迄今為止,大多數關于抑制人胰島淀粉樣蛋白纖維化的研究主要是在細胞水平或體外實驗中進行的。最近,斑馬魚已被用作淀粉樣變性研究的體內模型。研究者最后使用斑馬魚胚胎來評估不同抑制劑在體內減輕 hIAPP 淀粉樣變性誘導的毒性方面的功效。結果顯示多價大分子PDN4Y能夠通過構象限制和多價的協同作用有效減輕 hIAPP 介導的毒性和斑馬魚胚胎中活性氧 (ROS) 的產生。
圖6. 斑馬魚胚胎毒性和活性氧 (ROS) 生成的體內檢測。(A-B)毒性測定(A)和ROS生成測定(B)的斑馬魚實驗設計示意圖。(C) 72 hpf時存活和死亡胚胎的數量。 (D) DCF檢測ROS生成。 (E)健康和死亡胚胎的代表性圖像。(F)通過熒光顯微鏡檢查胚胎ROS生成。
綜上,本研究利用結構、生化、細胞和斑馬魚模型,成功地發展了一種能夠分級增強寡聚酪氨酸抑制 hIAPP 淀粉樣蛋白生成的策略,同時也發展了一種針對hIAPP聚集的高效抑制劑,對2型糖尿病預防與治療具有巨大的臨床應用潛力。本研究對其它以淀粉樣蛋白沉積為靶點的退行性疾病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與預防思路。
上述研究成果在《ACS Nano》在線發表,題為“Hierarchical Vitalization of Oligotyrosine in Mitigating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Amyloidogenesis through Multivalent Macromolecules with Conformation-Restrained Nanobody Ligands”。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辛彥儒和汪盛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羅亮教授和孟凡玲副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研究計劃、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03083
- 陜西師范大學楊鵬教授團隊 JACS:α-螺旋介導的蛋白粘附 2023-08-03
- 上海科技大學鐘超課題組《Sci. Adv.》:開發出功能可編程淀粉樣蛋白涂層材料 2020-05-21
- 陜西師大楊鵬教授課題組:基于蛋白質類淀粉樣聚集的抗污涂層 2020-05-06
- 福州大學林子俺研究員團隊 AFM:一種具有自氧化特性的鄰位二羥基廣譜抗菌共價有機框架水凝膠用于促進糖尿病傷口愈合 2025-05-06
- 南開大學劉定斌教授團隊 JACS:智能水凝膠精準遞送外泌體 - 攻克糖尿病耐藥菌感染創面愈合難題 2025-05-06
-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劉宣勇團隊 Mater. Today:基于壓電增強動電效應的超聲響應水凝膠促進神經血管再生加速糖尿病創面愈合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