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分子領域,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二者密不可分,這已是大家的共識。然而,如何做好產-學-研的結合,卻是需要探索的。目前,我國高分子學術界與產業界雖然雙方都希望更好地結合和聯系,以相互促進,實際上卻有日漸脫節的趨勢,這是我國高分子領域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我們針對這個問題,采訪了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高分子學科主任胡漢杰研究員,請他談一下個人對此問題的看法。
聚合物網(以下簡稱“聚”):胡老師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和您一起聊聊高分子領域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聯系問題。首先請您介紹一下我國高分子學科和產業的發展背景如何?
胡漢杰研究員(以下簡稱“胡”):高分子學科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學科,起始于建國后的50年代初期。當時,國際上高分子研究及高分子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30-40年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建國后我國的高分子研究及高分子產業基本上還都是一片空白。當時在我國無論是高分子學術研究還是高分子產業,都面臨的急迫問題是,如何盡快向國外學習和起步。
聚:請你具體談一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高分子學科和產業在“學習、追趕及發展”的成長過程和國外的發展相比有什么不同?
胡:我想,在國外,高分子研究和產業化可能是基本同步發展,彼此相輔相成。研究成果很快形成初步產業,產業完善、發展的過程又促進了學術研究的深入。因此形成了企業的研發力量非常雄厚,注重承接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并能夠很好地在企業內轉化成新的產業,還能向學術界反饋研究課題。這樣就能夠把學術和產業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良性循環。
我國高分子學術研究和產業在基本空白的情況下起步,在急于改變落后狀態的情況下,學術界只能從文獻上進行學習、追蹤;產業界只能從國外購買新技術、新產業,并希望在“引進”中不斷學習、改進。但是,長此以往,卻形成了學術界專注國外文獻,不了解國內產業及產業實踐中的技術問題;產業界不斷注視國外的換代技術并不斷購買、引進,無暇和學術界結合起來研發自己的創新技術。近些年,更由于管理部門的急功近利,導致了學界更加追求文章的數量、忽視質量,更加忽視實踐中的技術問題,再由于管理政策不到位,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不公,使得本來就先天不足的高分子學界-產業界的聯系和結合,更加深了鴻溝。這樣的情況如果惡性循環下去,不但我國的產業將難以創造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而且學術研究也將難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創新領域。
- 吉大陳學思院士、孫靜教授團隊 JACS:聚類肽輔助因子精準調控熊果酸螺旋納米纖維原位動態組裝實現協同腫瘤增效治療 2025-05-13
- 中科大馮偉 Small Struct.: 液晶的電致淬火效應對于液晶高分子致動的抑制作用 2025-05-12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汕頭市龍湖區-中山大學產學研結合對接活動在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舉行 2012-07-03
- 2011中國高校企業產學研結合典型案例入選企業揭曉 2011-12-05
- 兵團首次通過產學研結合形式承擔“973”項目 2011-10-24
- 5月13日胡漢杰研究員在北京化工大學作學術報告 200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