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通過
“測謊儀”引起的軒然大波,迅速轉化為一股對抗與破解的力量。在韓彥坤的校園里,在張晴的校園里,“小白鼠”們討論最多的,是如何應對這個系統。
有人探討抄書的可行性,覺得書不會進論文庫。其想法很快被否定,“誰能保證你抄的這本書N年前沒有被別人抄過?”
有人跳出來說,那個系統沒這么強大,只要把抄來的句子改成自己的表述,就沒問題了。事實上,多數人的選擇也確實是對自己的論文“大興土木”,逐字逐句地進行顛覆性的修改,勞動強度甚至超過當初完成論文。有人舉例說明,一句“物質決定意識”如何被改成了“自己的語言”——“我們知道,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上,認為后者能夠決定前者是不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者得出的結論與上述結論是恰恰相反的。前者只能反作用后者,后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于這樣的修改,有人認為很好,認為“避免抄襲,又多了字數”,也有人認為,“計算機不認可廢話,可能還是過不了”。一個大家公認的結論是——“論文水平直線下降”,因為要“寫出優質的長篇廢話”。
離畢業答辯的期限越來越近。已有人拋棄掉這種“原始”的修改論文的方式,直接想出了更加高明的辦法——“答辯交一個紙質版本;給系統檢測的時候送審另外一個版本的電子版”;還有更高明的——把一部分文字變成圖片格式,系統就檢測不出來了。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沈陽并不否認,在人腦與系統的“測謊”博弈中,后者處于劣勢。
在四川大學,韓彥坤的論文經過修改,通過了檢測,馬平則要像其他14位本科生和20多位博士生一樣,要延遲半年答辯了。
在華中科技大學,已經被張晴改得面目全非的論文最終通過了答辯,但是被批為“毫無學術含量”。一天以后,張晴所在的院系,接到教務的通知,“全院通過論文檢測。”他們對“測謊儀”的戰績非常優異。
包括張晴在內一批同學在QQ群里互相恭喜——“這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對話“反剽竊”軟件開發者、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
“如果都揭出來不亞于一場政治運動”
中國新聞周刊:武大版的軟件在推廣的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阻力,為什么沒有率先推廣?
沈陽:國內研究這個的有六七家,真正能夠給社會提供實用服務的,可能就只有我們和清華同方。2008年4月完成它的時候,還是希望能推廣,但是推了一圈之后發現,問題比較大。很多人一聽這個東西,第一是不相信,第二呢,他害怕。沒有誰不怕這個東西,哪怕是教授博導之類的。
中國新聞周刊:華中科技大學這邊的情況是,學生們為了應付這個系統,想出了不少“高招”。比如加入一些字節,就不會被查出來。是這樣嗎?
沈陽:是的。這個技術暫時還不可能靠語義來辨別。不過在加的不多的情況下,系統還是可以模糊匹配,給出一個很高的相似度。
中國新聞周刊:許多人質疑:為什么只針對學生,不針對老師?
沈陽:這個軟件并非針對學生的。至于為什么沒有查老師(的論文),這個問題我把他叫作“學術原罪”,就是說,經過50萬篇論文的抽樣發現,這個(指老師的論文抄襲)量非常大,抄襲的人非常多,嚴重抄襲的人非常多。這就是說,如果都揭露出來,會不亞于一場政治運動。所以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還需要去討論。
中國新聞周刊:是什么導致學術不端行為越來越嚴重?
沈陽:社會網絡中,這個現象叫做“偏好依附”,就是看到某個人做了這個事情,還得了利,別的人也跟著學,所以最終呢,就是越抄越猛。
中國新聞周刊:評價論文一般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學術水平高低,另一個是誠信。但這個軟件只能檢測出后一個問題。
沈陽:它不是水平評價軟件。我們很多時候對技術的期望值過高,希望世界上有一種東西能夠包治百病,但是反剽竊軟件只是簡單的字符串的對比軟件。在很多情況下,人都不能評價人的水平高低,何況是電腦。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系統在國外推行的時候也是很容易破解嗎?
沈陽:這個問題在國際上也都是有的。但是國外還有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就是說,對于本科生而言,或者對于低端的碩士生而言,他利用這種系統來做改寫,對能力的鍛煉也很有價值——就是不完全從反剽竊的角度來考慮了。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判斷這個博弈的走向?是系統占上風還是人的破解力量更強大?
沈陽:從中國的情況來看,今后反剽竊軟件推廣后,學界抄襲現象依然不容樂觀。今后高校將大量出現首先拷貝他人論文,然后修改得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的奇觀,還是抄,只是抄得更加隱蔽,更加辛苦而已。國外的大學里面,他們平常的作業和小論文如果是抄的,被發現都會被退學,更不用說是答辯的論文了。國外對學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就是國內和國外的學術廉恥心以及整體學術環境的區別。技術只能跟著人走。
中國新聞周刊:這樣的博弈,會不會讓你覺得很沮喪?
沈陽:學生在拼命修改他們的論文,我也希望逐步去修改我們的軟件。這是事物發展的正常規律,我很能理解這種情況,只要我們的剽竊的根源還存在的話,那么這種現象是肯定得不到根治的。所以從技術角度而言,我們只是想著怎樣去把這個軟件做得更好一點,在技術上做更多的探討。 ★
- 天科大司傳領/徐婷、廣西林科院王軍鋒 SusMat 主封面論文:纖維素基水凝膠在柔性傳感器中的調控與作用機制 2025-02-25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JMCC 封面論文:一種柔性防護電子皮膚 2025-01-20
- 哈工大邵路教授團隊 Sci. Adv.:高效圖靈結構COF膜 - 首頁亮點論文 2024-12-12
- 反剽竊軟件能否杜絕抄襲? 探學術不端之"原罪" 2009-06-18
- 光明日報:學術測謊儀背后的警示 2009-04-29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