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品化碳纖維的高導電率導致其對電磁波是以反射為主,多應用于電磁屏蔽,而不能用于電磁波吸收,這限制了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應用。如果要獲得有效的電磁波吸收性能,就必須對碳纖維的電導率進行調控,來改善其阻抗匹配性能。碳纖維的電導率由其組成成分和石墨化結構決定,而這又與碳化階段工藝條件(碳化溫度和時間)密切相關。
針對上述問題,武漢理工大學王鈞教授團隊通過精準控制聚丙烯腈(PAN)預氧化纖維在低溫碳化階段的溫度和時間,對碳纖維的成分和微觀結構進行調節,制備出電導率可調的碳纖維,再將其與環氧樹脂混合制備成具有微波吸收性能的碳纖維/環氧樹脂復合材料,探究不同電導率碳纖維制備的復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及吸波機理。
碳纖維的HRTEM圖像如圖1所示。從圖1a中可以看到彌散的非晶衍射環,表明預氧化纖維的結構以非晶組織為主;在圖1c中,無定形衍射環的彌散性開始下降,出現了(002)晶面上的取向衍射弧以及(100)晶面和(110)晶面上的多晶衍射環,(002)晶面上的取向衍射弧是由沿纖維軸取向的石墨薄片形成的。從圖1b可以看出,預氧化纖維的結構以無定形組織為主,沒有出現明顯的取向結構;在900-9纖維的HRTEM圖像(圖1d和圖1e)中,可以看到纖維結構不再是無序無組織分布,出現了片狀組織,這表明無序層狀石墨結構已經形成。上述結果表明,經過低溫碳化后,預氧化纖維的內部結構取向明顯改善,石墨微晶的結晶區域逐漸完善,結晶度增加,形成了無序層狀石墨結構。
預氧化纖維在700-900℃的低溫碳化溫度下,碳化時間為9min時制得的碳纖維電導率變化最大,不同溫度下制得的碳纖維電導率如圖2所示。
圖2 碳纖維的電導率
圖3 850-9樣品(a)和900-9樣品(b)的吸波性能
圖4 碳纖維/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機理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4.118802
- 北師大汪輝亮教授課題組 AFM:基于部分水解聚丙烯腈制備具有形狀記憶效應和超高彈性模量的非芳香室溫磷光水凝膠 2025-04-08
- 江漢大學梁濟元 AFM:原位環化PAN涂層助力鋰離子電池高熵氧化物負極性能飆升 2024-08-26
- 南理工馮章啟團隊 Small:界面極化鎖定的柔性β相Glycine /Nb2CTx壓電納米纖維 2024-03-12
- 北化賈曉龍/楊小平團隊、南昆大王浩團隊 Compos. Part B 專刊特邀綜述:電磁技術在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造中的應用 2025-02-21
- 東華大學陳志鋼教授團隊 AFM: 仿生設計碳纖維/二氧化鈦@聚吡咯光熱-電熱織物用于全天候海水蒸發 2025-02-15
- ERAU江一舟/武科大程濛等 CEJ:基于連續編織碳纖維電極的超強超級電容同軸直寫技術 2024-09-27
- 四川大學王延青 Nano Energy:具有高效微波吸收與多功能性的蜘蛛網結構氣凝膠 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