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頒發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高校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在國家三大獎289項通用項目中,全國高校共獲得198項,占總數的68.5%。這已是高校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中連續3年獲獎數超過總數三分之二。這些優異成績是如何取得的?如何使這些成果產生更大的效益?在此基礎之上,如何讓高校學術實力更上一層樓?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的比例呈上升曲線,近年來這一曲線明顯加快抬升勢頭。如何分析、解讀這一趨勢呢?
李志民:這一情況說明我國高等院校的科技創新實力在穩步提升。從上世紀80年代形成國家科技獎勵制度以來,高校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總數的二分之一、國家技術發明獎的三分之一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四分之一。在比例上,高校從開始時獲得三大獎項目總數的三分之一,穩步提升到二分之一,又逐漸增加到三分之二,呈逐年上升勢頭。
我國高校大規模開展科研開發始于改革開放初期。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的任務單一,就是培養人。之后,曾有過一次高校是否應該從事科技研發的大討論,得出了肯定的結論——高校搞科研屬于“務正業”。這時國家科研經費開始有了高等教育的戶頭,高校的職能也逐步擴展到育人與科技研發、為社會服務相結合。
但科技創新實力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學者個人的成長也要經過知識、方法和經驗的積累,科研團隊、學科群的建設更是如此。這些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和科技研發的投入增加,高校積極參與產學研結合,從企業、社會獲得的經費也成倍增長,實驗條件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人才、團隊一批批成長起來,高校師生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科技研發實力穩步上升。獲獎比例逐年增加就是明證。
另外還應該看到,科研經費在高校發揮的效益相當高。一方面,盡管國家對于高校科技研發的經費在增加,但高校目前所得到的經費也只占到國家財政科研開發經費總量的十分之一,而完成的項目獲得了60%以上的科技獎勵,近年來獲得的技術發明獎數量更是占到總數的八成左右,科研投入產出效益高居全國各行業的榜首。另一方面,高校在完成科研開發項目的同時還培養出大批人才,一批批建設創新型社會的生力軍源源不斷走出校門。這些都是應該充分得到肯定的。
科技實力提升是建設高水平大學重要內容
記者:科技研發項目獲獎僅僅是一項指標,衡量高校科研開發實力的增減是否還應有其他方面的分析?
李志民:首先我們要承認,獲獎情況與研發實力雖不是完全對應,也是呈正相關關系的,畢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是得到了科技界和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從其他方面看,如國際論文發表和引用數量統計表明,全國進入“985工程”建設的高校及部分進入“211工程”高校的一些學科專業已進入世界百強,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強勢特色專業或專業群。近年來,高校師生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已占全國總量的70%,其中高水平論文占到80%左右,發表在國際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論文數量也在逐年上升。在代表國內科研水平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項目中,高校獲得支持的面上項目已超過80%,重點項目已超過60%。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團隊《Nat. Sustain.》綜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紡織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續性 2022-12-28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招聘信息 | 高分子、材料學、材料加工、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 2021-08-05
-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在京發布 2020-06-02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 | 趙東元、吳一弦、朱美芳、楊槐等獲獎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