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我國大學存在十五大“流行病”
2010-03-24 來源:科學時報
6 大學生就業率虛假化
2003年8月25日《浙江工人日報》報道,江西一所大學,當年給畢業生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畢業前把勞動合同交到學校,否則就拿不到畢業證。為此,不少學生無奈之下找關系、托熟人、走后門在虛假的“勞動合同”上蓋上章,出色“完成”了就業任務。結果,事實上該校就業率并不理想,學校卻稱就業率高達99.2%。2009年4月8日《瞭望》新聞周刊發表的一篇題為《專家稱應針對畢業生就業向高校管理者問責》的文章披露,2007年教育部宣布的大學生第一次就業率為72%,而麥可思的調查卻是55.8%。看來以虛假的就業證明換取畢業證書,已經成為很多大學堂而皇之的做法,就業率造假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2009年11月1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等呼吁政府開展就業指標的統計和發布。因為,頻頻發生的“被就業”早已揭開了虛假就業率的虛偽面紗,大學就業的“浮夸風”導致了大學公信力“大打折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陶東風教授認為,假造的“偽就業率”掩飾了實際就業危機及其背后的教育危機、社會危機,無法反映社會對人才以及大學專業設置的真實需求;也無法反映大學的真實水平,導致就業率排名失實;最嚴重的后果是敗壞學生的道德,泯滅其良知,導致其成為犬儒。今日大學紛紛標出超高的就業率,終究忽悠了懵懵懂懂夢想進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忽悠了寒門學子可憐辛苦的父母親,忽悠了蒞臨大學檢查的領導……如此觀之,就業率統計“統一標準”勢在必行,應該還公眾一個真實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貌。對此,大學要反思:大學教育與大學生就業究竟是什么關系?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與出路是什么?
7 大學教師薪酬計件化
2010年2月4日《新京報》報道:北京大學法學院多名教授在教師郵件群中批評學院學術政策。事因法學院宣布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教師工資按工作量(如“核心刊物”發表論文數,授課小時數以及社會工作等)分配,法學院多名教授對此表示不滿。用計件的方式確定所謂績效工資的改革舉措,的確讓斯文的北京大學教授蒙羞,那就是赤裸裸地要將大學教授逼成“計件工”。我國一流大學尚且如此,其他大學也就可想而知了!無論北京大學法學院有多少理由出臺這種管理制度,把教授當成流水線上的裝配工人,把論文當成產品進行績效計算的管理模式都是徹頭徹尾的敗筆。
今日大學管理者卻似乎相信,可以像管理企業那樣管理大學,像激勵電子裝配工那樣激勵教授。這樣的改革,大學教師成了計件工,真的讓大學熱鬧起來,讓教授忙碌起來,但這種忙碌沒有指向學術和教育。企業化的激勵機制,只會導致整個大學的浮躁。學術研究生產的是精神產品,即使有投入也未必有產出,因此用“種瓜得瓜”的思維對待學術研究是粗陋的、缺乏遠見的。溫家寶總理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這番話可謂真知灼見。急功近利,用錯誤的評價方法制造錯誤的導向,只會讓大學在泡沫化、庸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此,大學要反思:大學的特殊使命是什么?大學教師的職業特點是什么?應當以何種方式發放大學教師的薪酬?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蘭州大學呂少瑜教授 AFM:用于極端環境救援的多功能光學離子凝膠 2025-05-18
- 北京化工大學胡君教授團隊 Small:兼具高拉伸與穩固界面性的一體化拉脹導電彈性體復合材料 2025-05-18
- 四川大學朱劍波教授團隊 Nat. Chem.:通過立體和序列控制聚合反應實現聚合物性能調控 2025-05-17
- 劉堯:教授的評審標準不可降低 2010-02-23
- 劉堯:設“教學型教授”有誤導傾向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