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怎樣才是一流的化學學科?
2010-05-26 來源:科學新聞
作為中國現代化學教育和研究的發端,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已經走過了整整百年。作為中國大學化學學科中的佼佼者,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培養出了眾多的化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時任北大化學系主任的曾昭掄對當時化學系的狀況做出了“設備條件趕上了歐美二流大學水平,而教師的研究積極性則超過歐美大學”的評價,然而時至今日,北大化學學科仍然行進在“向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科研基地”努力邁進的漫漫長路上。
北大化學學科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中國化學學科的發展水平。如何才能成為一流的化學學科,北大化學學院院長高松院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流”是由人才撐起的
科學新聞:在北大化學學科百年慶典上,很多人都提出要把北大化學學科真正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科研基地,你認為究竟怎樣才算一流的化學學科?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高松:“一流”是個高的標準同時又是很難界定的概念,究竟怎樣去衡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北大化學學院希望真正成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化學教育和研究機構,路還很長。在我看來,世界級的學術機構一個最重要的標志是青年人才(比如現在的助理教授等)能夠在這個地方成長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學者,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世界級的化學教育和研究機構需要有穩定的投入、優秀的教師隊伍以及能夠讓青年人才潛心教學和科研的環境。當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要。
科學新聞:你提到人才的重要性,北大化學學院在近幾年的人才引進方面有什么舉措?北大在引進人才時是否特別重視其本科學校,尤其對北大畢業的本科生特別青睞?
高松:化學學院每年的人才引進是比較穩定的,大概每年新引進2個PI(學術帶頭人)。當然,隨著北大從2007年開始實行的“優秀青年人才引進計劃”(簡稱校“百人計劃”)的實施和新化學南樓的建成,這兩年在青年人才的引進數量上有所增加。目前人才引進以35歲以下的青年人為主。
北大在引進人才時,主要看學術背景和成績、特色學術方向和學術發展潛力,完全沒有刻意要求本科畢業學校。事實上,我們引進的優秀青年人才中有本科在北大畢業的,也有在清華大學、中科大、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大等學校畢業的,可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大多在國際著名大學有過博士或博士后研究經歷。
科學新聞:除了校“百人計劃”,化學學院在“千人計劃”甚至“千人計劃”B類人才的引進上有什么計劃?
高松:中組部的“千人計劃”戰略上和出發點是好的,想吸引高端人才回國,但因情況復雜似乎在操作層面,有些“邊走邊看”,開始時缺乏一個系統的設計。“千人計劃”B類人才引進目前也是議論紛紛,尚未看到細則。估計“千人計劃”B類項目將選聘學術水平更高,影響更大的杰出人才,期望他們能夠在兩個月的國內工作時間里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對于化學學院來說,“千人計劃”的B類人才一定要是本領域最杰出的人才。如果每年在國內只要求有兩個月的工作時間,目前來說我們可能會更傾向于聘請理論研究方面的著名學者。因為理論研究不太受地域的限制,通過電子郵件、可視電話、網絡手段等可以達到比較好的交流。當然,由于在國內的時間比較短,在一些匹配措施上也可能會與全職回國的“千人計劃”人才有所不同。
留住人才的心
科學新聞:你認為北大化學學院在人才引進方面和其他的高校相比有哪些優勢?
高松:如果和國際著名大學或與香港的大學相比,大陸的高校包括北大目前在薪酬待遇方面還缺乏競爭力。但我們也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優勢。近年來,化學學院的科研條件和學術氛圍不斷改善,在新引進學術帶頭人的科研啟動經費、實驗室空間、研究生生源等方面,在國際上都還是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吸引力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2018自然指數-中國化學研究機構排名TOP50 2018-12-17
- 2018年3月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發布 | 化學及材料學科 2018-03-16
- 2018自然指數發布 | 中國18所科研機構進入化學學科TOP50 2018-02-28
- 北京大學高松、王哲明教授課題組在用甲酸根構筑分子磁性體系方面獲得系列研究成果 2009-04-13